热点全面二孩就要放开了,大高邮的

今天,最令人喜大普奔的事儿莫过于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自7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在50年代和~年间先后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使得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进入80年代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每5~7年即可增长1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将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So,年十二大,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身为80后的小编,出生时正赶上计划生育时期。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易”。从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全面放开二孩,为几何?1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虽然也有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没有根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

知识贴

◆“人口红利”简单通俗地理解为: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将是人均GDP下降。如果不信的话,看看邻国——日本:长期低生育率被认为是日本经济长达20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

2“银发危机”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年13.3%提高到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出生率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

3“刘易斯拐点”隐忧

知识贴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催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目前农村问题频发。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已逐步凸显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年开始民工荒,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延到内地,此后再没有停止过,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也没有再停止过,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所以4年肯定是一个起点。如果说区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年开始,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不是减慢了,而是一路负增长下去了,所以让我说一个区间,就是从4年到年,这个区间总共才6年,但是这个区间在日本走了30年,在韩国走了40年,中国还是很快的。

4“失独”社会之殇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年的4.43人缩减至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

  今年7月19日,杭州失独老夫妻在女儿去世百日祭双双自杀的消息令大家心痛不已,同时也不禁深思: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家庭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成为一类社会创伤。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经济压力、医疗养老问题超过一般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而这份痛苦谁能解?

5男女比例失衡

  下图为《中国历年男女出生比例》表。按照该图,我们可以将到的64年时间划分为4个时期,而每个时期的男女出生比例都与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变化相符。

注:-年数据来自张翼:《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原因与对策》,社会科学研究,(6);-0年数据来自庄亚尔、张丽萍:《年以来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3;1年和之后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计划生育政策自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年的.4上升到4年的.1。

  政府自2年开始“治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明文严格禁止使用B超等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提升和农村生育观念的改变,对男孩的偏好也可能进一步淡化。与之对应,男女出生比例自4年达到峰值的.1之后,整体上开始下降,但到年依然处于.9的超高位。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因此,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

(整合:新华社、百科名医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之声、中国青年网、红网(长沙)、南方都市报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图文部分来自网络,不代表《高邮湖网站》任何态度及判断,如遇报导失真或侵权,请及时告之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jj/13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