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金山寺”是一个非常具有名气的地方,在我国清朝的时候,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称为四大名寺。
而金山寺之所能够闻名遐迩,不仅因为它独具匠心的建筑特点,还因为它独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因素等。金山寺历来就是佛教胜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庄严之下的那份神圣与静谧。所以,有着“佛文化”支撑的金山寺,也一度成了江南的“名胜之最”。
当然,如此具有吸引力的胜地,怎么能少了诗人们的宝墨呢?
于古诗词中看“金山”,那么在本期,诗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与“金山寺”有关的诗。这首诗写得不但优美还很大气,最后两句尤其经典。
金山寺
宋·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当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王令,我国北宋诗人,他也是一个时代下“不幸人群”的一位代表。王令在五岁的时候便丧失父母,从此他开始了异常艰难的生活旅程。
王令四处漂泊,历尽人世间的冷暖,尽管他已经非常努力,但最终还是难抵现实的残酷。在生活与病痛的双重摧残之下,王令于28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
不过虽然王令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8年,但是他因刻苦好学而在诗文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却被世人所瞻仰,而王令自然也成为诗坛上的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
这首诗乃王令登临金山寺后而写,诗的首联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了一幅拓人心胸的画面: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万里清江倒影着座座碧山,感觉整个乾坤都能在此处一览无余。
前一句将“江”与“山”搭配起来,构成一高一低的错落感,与一清一翠的丰盈感。江水之清烘托着高山之碧,高山之碧掩映着江水之清,带给读者以视觉上的美妙享受。
而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物象的雄宏形象,还让我们看到了它们雄宏之外的“秀丽”与“可爱”。后面一句是作者在看到美妙景色后的感受,从虚象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山水之壮美,与此同时,它也将作者热爱此处山水的情感表达出来。
登上金山寺,除了可以看到山与水所构成的画面,还可以捕捉到哪些足以吸引人的景象呢?诗的颔联是这样描写的: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楼台的影子落在水中,让水中的鱼龙都感到惊骇,钟磬声传来,那些水石似乎也多了几分寒气。
和首联相比,这一联的构景更加特别,因为它既包含了实际景色的裁剪,也包含了想象方面的呈现。“楼台影落”看似为静态描写,实则它体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动感,后面的“鱼龙骇”三个字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而“鱼龙”之惊骇又源自何处?或许是因为楼台的影子随着水流在晃动而惊扰了它们,或许又仅仅是因为楼台宏伟壮观的倒影足以让它们震撼。总之,不管什么原因,我们从鱼龙的具体表现真切地看到了楼台印水的那种奇观。
但不得不说的是,“鱼龙骇”的具体表现,更多的是来自作者心中的想象,是他内心对景色之奇的另一种赞美。
“钟磬声”从听觉方面打破画面的宁静,而“水石寒”则又把钟声的悠远、清寒与空灵予以充分体现。此处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让它们之间相互服务,从而达到一种艺术魅力。
颈联中的二句再次拉开空间,在动与静的融合下突出画面感: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傍晚的时候,海门前白鸟飞翔,山前的潮水已经退去,露出金黄色的沙滩。
诗的意境需要靠丰富的画面感来体现,而丰富的画面感又离不开动静方面的勾勒。那么在颈联中,作者则是先借“白鸟”这一物象把“动感”体现出来。点点白鸟与海门之间构成鲜明的对比,它们各自的形象皆已跃然在纸。
“潮回”二字重在突出静态之美,“见黄滩”继续增强静态之美,并予以色彩方面的晕染。这样的画面,予人以喧嚣褪去后的安稳与宁静感。所以,对于作者来说,纵使他常年辛苦奔波,当面对如此美景之时,内心也会得以暂时的安宁吧。
“当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江上多险恶风波,就算是在晴天的时候,也不免会有波涛涌起。所以金山寺前的万般风景,也只由寺内的僧人们去在静处欣赏了。
风景的美妙可以让人的身心暂得修养,也可以让人在欣赏之余想到种种残酷的现实。
其实这江面就如人世间一样,时不时就会起风掀浪,而许多为仕途与生活奔波的人们,就如在风波中历险一样,他们的命运是幸还是悲已是不言而喻。
所以,金山寺前的实景也好,人世间的各种纷争也罢,全由那些避开红尘的僧人去静静观赏品味了。
诗的尾联看似普通简单,实则寓意深刻,隐藏着作者对生活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其中的那份沉重与无奈虽然隐约却尽显力量,让人读来颇受感染。
人世风波今古恶,奈何无计可逃身;各位看官,对于王令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