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患上了特大城市病quot,得赶

6月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南京成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而杭州、苏州等只是大城市之一。

印象中,苏州、杭州,应该都是特大城市啊?

原来,划分的标准变成了:城区常住人口

于是乎,南京人集体兴奋了。然而...

城市越大,经济产出就越多。但是,规模并不等于一切。同时快速城市化也带来了高昂代价,所以,别看外表光鲜,特大城市面临着许多烦恼:

南京在很早以前就患上了“特大城市病”

眼下的“十朝古都”南京,仿佛正处在最迷茫的时期:

一方面,城市的扩建大张旗鼓,城市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另一方面,身居其间的人们对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认同却无新进展。

除了那些高悬于故纸堆中的闪耀名词,南京再也没有新的城市级坐标,以至于南京有了“泯然众人矣”危机感。

“在城市的高楼看远处,远处还是高楼,高楼的远处还是高楼”。

20年多年来,市场的力量被重新发掘,政府超强的行动力量辅以卖地的手段,中国的城建一路狂飙。南京的一个江宁,就是老城区的30倍大规模。

“中国所有的市长都希望自己治理的城市像上海”。

耸立于南京核心区鼓楼区的紫峰大厦,高米,中国第四高楼,排名世界第八。不过,到这个人工最高处参观过的人都略有遗憾,“雾霾天多,极少能登高远眺。”

横跨长江的南京地铁三号线已经开通一年多了,这是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建设的重要手段,不过,“北京的案例证明,这不能解决特大城市病。”

可以证明的是,尽管长江南京段近些年来陆续开通了各种“过江通道”,但长江大桥早晚高峰期仍会大堵超过2个小时。

与其他特大城市一样,南京的病是通病,规模庞大的城市建设,为城市人带来的“城市红利”并不明显,并且,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多的“债务”,特别是政府负债,而这些债务到底怎样消化?

其一,最早开发的河西新城区,虽然空间城市化完成,但功能单一,走以空间扩展为主要发展方式,造成太阳一落山就没“人气”。

其二,新区的建设本以居住为主,虽辅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但产业能力远远不足。

其三,无论是较早成立或新近开展的开发区,有工业无城市功能。

诸多在开发区工作的人士,绝大多数的“家”仍在老城区。即使诸多在河西金融CBD工作的“精英人士”,能在这个区安家的也很少见。

现在看来,以空间开拓为主的大规模城建,其城市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反而更糟糕。最显著的特点是,你的生活成本增加了,这反而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继而降低了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在长江范围内的南京“江心洲”,原本是南京城市居民的重要蔬菜供应地,但随着“江景房”为首的房地产开进,这个上个世纪江苏重点建设的城市“菜篮子”工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南京的地方特产“芦蒿和青菜秧”也不见了。

“现在南京周边的当年的‘菜篮子’工程都不见了”。

所以,蔬菜的价格上涨,其实70-80%的成本是“石油”,耗在运输上,“只能来自更远的地方”。

一位在南京某都市报资深媒体人表示,在10年前,遇到大雨,南京几乎不会见到积水,但现在,特别是夏季,一降暴雨很多地方会被淹没。“城市的下水管道被大规模的城建以及面子工程给破坏了,而表面上看不出来。”

另有南京大学从事材料工程研究的学者对在郊区建设的“科技创业园”深恶痛绝,“科学研究具有连续性,你把创业园建那么远,怎么保证研究质量水平”。诸多研究者根本没心思在郊区,因为家在老区。

随着南京“撤县并区”,会有更多的农业和耕地被“消失”。根据南京的中长期规划,这个城市的GDP要达到万亿级别。

有这样一个故事: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曾与江苏暨南京党政代表团交流,南京人士对上海的高楼表示出了极大的“羡慕”,而俞正声则淡淡回应:我帮你建十个金茂大厦,你把紫金山搬到上海。

从30年的城建实践看,陆玉龙提出几条建议为当下的大城市规模“降温”: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科学合理开征房产税、取消“撤县设区”等。

“1/3的人走路或自行车、1/3的人利用公共交通、1/3的人开车,在半个小时之内,能完成上班、就业、就医,这样规模的城市才是和谐与成熟的”,“医院和学校,不能走就地扩展的道路,应当全科复制到其他区域”,陆认为,南京在去年削减了多亿城建规模,用于民生是一个好的信号。

本文版权归“江北楼市”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阅读此文用时·秒,转载仅需1秒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白癜风一对一精细化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yuexi111.com/bbzz/10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