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渐起之时,浙报集团开始探索自己的新媒体之路。3年前,浙报集团新媒体中心成立,对外称为“传媒梦工场”。与李开复“创新工场”相仿,“传媒梦工场”以投资和孵化新媒体项目为主要目标,至今已经成功投资了虎嗅网、微拍、知微、音乐天堂等优质项目。在全国传统媒体不堪市场冲击纷纷寻找自己的新媒体出路的情况下,浙报的这种实践更大胆、更直接,同时他们收获的未来的发展资本也最大。
从今天起,蓝媒汇将推出对“全国优秀新媒体高层的系列访谈”,本期蓝媒汇采访了浙报集团数字采编中心副总编辑、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张宇宜,他分享了“传媒梦工场”深耕新媒体领域的经验。
同时我们也欢迎全国新媒体项目负责人联系我们,分享你们成功的经验,也欢迎你们提出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全国优秀的新媒体操盘者将与您一起探讨!
采写:蓝妹周美霖
受访对象——张宇宜:浙报集团数字采编中心副总编辑、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投资先看“风口”,再看那个“猪”
蓝媒汇:传媒梦工场在浙报集团转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张宇宜:浙报集团在新媒体这一块,就是之前传媒梦工场在做的,对内叫新媒体中心,对外叫传媒梦工场。传媒梦工场在年9月成立,那时计划五年投入20个亿来发展新媒体,当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投资额就远远超过了。
目前新媒体中心主要从事一些早期媒体项目的投资、孵化,例如对虎嗅网、音乐天堂这些早期项目。后来成立了一个基金,这个基金的量不大,是跟阿里巴巴和创新工场一起合作的一个新媒体项目的投资基金,这个也是国内第一家的从事媒体方向的。
然后,今年这个基金要成立一个二期,规模可能会更大一点,也会更多地看一些项目,这个也是传媒梦工场经过了两三年摸索锻炼出来。
然后浙报集团又成立了一个数字采编中心,因为传媒梦工场它承担的不是具体的互联网移动端产品的打造和运营。集团成立了这个数字采编中心是未来要打造数字信息核心产品的,一个就是浙江新闻客户端,第二个是原来的浙江在线的新闻版块,浙江省内的第一门户网站;第三个是浙江手机报,第四块叫浙江视界。并且我们正在考察几个视频网站,看是否合适收购,用来推出集团自身的网络视频客户端。
蓝媒汇:传媒梦工场在新媒体领域的作为已经是很深了,你们当时是怎么一步一步推进这些项目的?
张宇宜:这里有一个背景,传媒梦工场成立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比肩李开复老师的创新工场,那个时候创新工场的理念是比较受追捧的,所以我们想做的就是一个传媒界的创新工场,依托我们在传媒界的资金和资源的优势,寻找一些在新媒体方面的项目,想投一些我们自己擅长的东西,来扩充浙报集团的战略版图。
当时跟创新工场那边交流了很多,我们派了两个投资经理专门驻扎在创新工场,一人学习半年,把他们整个一套的孵化管理经验、投后管理的经验,甚至如何看项目的一些经验,慢慢消化学习。那个时候,我们就做了创新工场比较小的LP(有限合伙人),积累了一些经验。
刚开始我们投虎嗅的时候也蛮有意思,那个时候虎嗅还没有上线,李岷(虎嗅网创始人蓝媒汇注)也还没有完全想好以后做什么,但是因为我们对李岷比较了解,她人比较靠谱包括业内的资源和个人的能力,都是很突出的,我们就投了虎嗅。
蓝媒汇:传媒梦工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主要看什么?
张宇宜:雷军说过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我们投资虽然也要看人看团队,但主要的还是看那个“风口”,再看“猪”。
虎嗅网现在整体也还不错,(他们的创始人)李岷其实是一个管理者创业,不是记者创业。
▲媒体人创业以点带面会更好
蓝媒汇:在新媒体项目的实践中,您觉得管理者创业和记者创业有什么不一样?
张宇宜:为什么要对比记者出身和管理者出身呢?因为记者本身的话相对没有管理经验,他们跟管理者区别还是很大的。我们相对注重的是媒体领域创业项目的投资,在我们的观察中,记者和技术人或者产品人,或者以前有过IT经验工作的人,其实是挺不一样的,从大的概念上来说记者是文科的人,文人创业或者说偏艺术的人创业的话,可能会有些过于理想化的想法;
第二个其实是不扎实,和那些技术出身的、在大的互联网公司干过的,记者的行为方式,思考产品问题的逻辑都不一样。
从原生态上来讲,记者创业并不是特别符合,但当然他有自己的优势。他可能有一点互联网思维,但我们现在很强调互联网的执行力,因为现在好的理念和好的idea非常多也都很不错,但是能推进吗?能组成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队吗?能找到你的合伙人你的骨干吗?其实这些都是问题,我觉得文人出身可能这方面会稍微偏弱一点。
并且记者他见过的世面是比较大的,高官领导、企业领袖等。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的固执,相对来说记者就会觉得自己见识比较多,自己认为的才是最准确的,并且记者相对来说是一个杂家。但实际上很多行业要做具体垂直系统的东西,必须要钻进去的话,这就要求记者许要补的课是蛮多的。可能你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但对投资方来说,这个创业者应该钻进去想得更多更深,而不是仅限于了解。
蓝媒汇:运营三年时间,传媒梦工场是如何去考察找寻优质的新媒体投资项目的?
张宇宜: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个中国的新媒体的创业大赛,有八个赛区,北上广武汉成都青岛都有,我们会从其中选择优秀的新媒体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推荐给其他合适的投资机构,这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长期有投资经理驻点在北京,相对来说在北京这些项目要多一点,创业者多,而且说媒体类的概念更多。
蓝媒汇:那会有一些做项目的或者新媒体创业的来主动找你们吗?
张宇宜: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他如果一上来就说要做平台,那我们肯定是不考虑的。因为还是前面说的,做平台当然好,但没这么容易。
现在互联网讲究一根针捅破天,你真的能够专注到你想做的某个领域,把它做出来,以点带面会更好。
蓝媒汇:在这其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张宇宜:快的打车刚起来的,我们就接触过,当时刚刚起步,团队也不错,项目也听着挺有意思的,但那时候我们没看明白。虽然快的打车的愿景很好,但离我们想做的新媒体领域,略微存在些行业上的差距。
另外就是我们当时也考虑到快的打车存在的一些监管的风险,无论是跟车管部门,或者说电话呼叫中心都存在冲突。
蓝媒汇:浙报集团在转型过程中,提倡资本驱动,传媒梦工场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运营三年来,现在投资的项目大概有多少是比较成功的,?
张宇宜:传媒梦工场是相对专注于早期投资的,而集团的上市公司至少投资了四五家IPO的公司,包括现在的宋城演艺、大立科技这些都是集团之前早就进驻的。所以集团在投资方面的这些经验和所掌握的资金量相对于其他传媒企业来说,是有一定优势的。今年一个亿投资的天津唐人影视,像我们投资的百分点公司,这些都是体量在几个亿上下的企业。
因为有上市公司的资金保障,所以传媒梦工场有些早期的投资项目做得好,发展也不错,有符合集团战略板块的,就可能会考虑收进上市公司。
而至于投资项目成功率,这个问题就戳到痛处了,因为早期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不能保证一定看得准,就现在来看,总体还是不错的。其中比如虎嗅网是不错的,然后我们投的微拍也是发展挺好,然后就是知微,这个是专门做大数据分析的,现在像腾讯、一些大的政府部门、国企都是他的合作单位。知微最近应该会跟腾讯联合推出一个辟谣大数据库。在对于舆情行业的大数据分析上,知微还是做得蛮领先的,这个团队也是哈尔滨那边的博士团队。
▲转型者:清空自己快速学习
蓝媒汇:您也是一名资深的传统媒体人,做了11年的报纸,在浙报从记者到新闻中心主任都干过。能跟我们谈谈您对传统媒体(人)转型的感受吗?
张宇宜:第一个个人感受就是,要完全地清空自己,清空过往取得的一些成绩。在这个年代,不清空再重新梳理、整装出发的话,我们以往所取得的经验、成绩反而可能会成为阻碍你前进的东西。
比如现在我们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已经变化了,以前靠的是主编的一句话,现在主要是看数据。我们有一个浙江新闻的客户端,可以通过数据看今天文章的打开率、日活跃度、停留时间,然后文章转发量,转发到朋友圈和微博的次数。我再根据这些我说OK,你这个文章编辑得还不错,或者说,这种报道做得还不错。
再比如根据数据来看,比如最近宁波地区的用户增长很多,是我们采取了什么推广活动吗?这个推广活动如果有效的话要不要复制到杭州?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按照数据来去做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蛮大的变化,而不是以往相对来说,自己相对精英主义,拍着脑袋做选题、做活动。
第二个感受还是快速学习,在真正的清空自己以后,承认自己在互联网是屌丝的身份,然后去学习去吸收。因为现在的东西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其实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不用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还是跟的上的。有个成语叫山高人为峰,其实原先作为记者,你能看到很多东西、发出一些声音,不过是因为独有的媒介渠道。但现在,记者应该回到正常的身份,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工作。
蓝媒汇:那您在重组自己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迷茫或者痛苦的地方吗?
张宇宜:有的,我觉得我至少有半年还是挺迷茫的,我来新媒体中心之前,那时年传统媒体还没这么唱衰。在都市报感觉还是可以的,我是新闻中心的主任,还有单位、企业来找我。但现在你进了新媒体的大门,就确实是有一定的失落感,因为你就是互联网行业的门外汉,没人求你去外面谈事情,不会有人说来找你,你得求他,有什么合作你得请教他,因为你什么都不懂。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最早我们去北京见一位当时非常有名的天使投资人,因为我们刚开始做传媒梦工场,开始做早期投资,一来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想邀请他,也想跟他有些合作;二来也想请教他很多东西。但是我们根本找不到他。后来联系上了也是很晚才给了一个时间,我就去厕所那里堵。也是好多年没干这样的事情了。
▲靠内容挣不来钱
蓝媒汇:关于新媒体的整合和内容转化大家现在讨论的都比较热,您怎么看这些问题?
张宇宜:关于这个问题,整个集团有一个认识,是我们高海浩社长提出来的,我也比较认同,就是“新闻是挣不来钱的,纯内容是换不来钱的”。这个是比较明确的,所以我们现在是做产品也是内容加服务,集聚用户,从服务当中,找到可盈利的道路。
我们自己也在思考客户端未来的盈利方式,首先是不用去抗拒传统的广告。现在不管是网易新闻、腾讯新闻、还是搜狐新闻,他们的启动页的广告,首页广告,和夹杂在信息流当中的赞助性的内容推广内容,都是有的,这个是我觉得不用去排斥。
第二个就说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或活动,这个也是媒体的专长,这个肯定是也可以有收入的,但是肯定比较苦,而且可复制性也是会比较差一点。
第三块,我觉得更多是从服务当中转化,用我们的客户端就会发现在右边的栏目中接进了很多的功用性的服务,无论是用户的挂号、查询违章、还是电商购物,我们接进来的电商购物的频道,和旅游的一些活动,都是我们集团自己的。
我们集团自己有自己的电商网站和旅游全媒体中心,因此浙江新闻客户端接入的服务也会尽量在内循环上进行转化。包括我们也接进了边锋(浙报收购的游戏平台蓝媒汇注)的游戏,互动娱乐这块在我们整个上市公司的年报的净利润是五成以上,这一块是比较现成现实的,值得期待的一个转化。
蓝媒汇:游戏也算内容这一块吗?
张宇宜:对,游戏属于互动娱乐版块,包括现在我们对整个边锋的游戏大厅也进行改造,用户现在进去边锋,同样会有浙江新闻的呈现,同时我们也考虑到,用户游戏的体验,包括弹窗啊什么。
对于游戏优化我们也做过很多的调查,玩游戏的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宅男,你真的要跳出一个今天某某煤矿发生事故,他也会点去看一下,并不是说游戏用户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事实上,同样可以在游戏平台上做一个相对媒体化的改造。
蓝媒汇:您现在对自己有产品经理的这样一个定位吗?从您个人的角度谈谈,您对现下的媒体环境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张宇宜:我对自己定位的就是产品经理,大概是从年开始就意识到了,很明显是因为自己当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你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产品,不像传统媒体记者,只要近距离采访的某个人物或事件,然后把文章一写,就等着收获了。
我对现在的媒体环境认识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就是,传媒业迎来了最坏的年代,但浙报集团,现在正处于最好的时代。
▲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
蓝媒汇:是因为你们转型成功了吗?
张宇宜:不能说转型成功吧,但我觉得无论从基础从氛围,还是领导层这个战略眼光来看,我都觉得,是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一切都有可能。
我们集团的一把手高社长,他的战略眼光和用户意思极强,他可以半夜跟我来讨论用户体验,两三点钟来跟我来推荐一个APP来叫我学习一下,凌晨一点钟来批评我可能那个东西用户体验做得不够好。比如年底浙江新闻客户端要抽一辆奔驰车送给用户,他就来批评我,说这个不好,我说为什么不好,我们都送奔驰车了。他说不行啊,你知不知道现在杭州限牌了,要是杭州用户抽中了怎么办,怎么解决他的车牌问题呢,你有没有用户体验啊,你怎么做成这个样子呢?后来我们就紧急调整,杭州用户再加送一副杭州的车牌,就这样追求极致和细节。
蓝媒汇:你们对浙江新闻APP的下载量和公共号的粉丝数?对APP以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bbzz/1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