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路上
菜农骑车刮了轿车,身上没带钱急坏了
小伙支付元帮他解围,转身就离开
10日上午7时许,季老伯骑三轮车去卖菜,途经市区机场大道龙腾路路口时,不慎刮擦一辆轿车。由于他没带钱,一时拿不出修车费。这时,一名年轻小伙帮忙支付了元,替季老伯解围后离开。
季老伯,泰顺人,今年55岁,是龙湾状元横街农贸市场的一名菜农。
“我想托报社找到这名好心人,向他说声谢谢,并把钱还给他。”季老伯拨打温州都市报新闻热线说,当时他骑车准备去菜市场卖菜,身上一分钱也没带,手机也没支付功能,小伙子的举动令他非常感动。
在事发现场,季老伯曾向小伙子询问电话号码,但小伙子没有给。后来,季老伯打听到,小伙子在附近汽车4s店上班,他特意去找了一圈,可惜没找到。
市交警支队三大队一中队事故引导员唐光炫介绍,他接警后赶至现场,经勘查当时黑色轿车正在路口等红绿灯,季老伯骑车左转弯时与轿车发生刮擦。经调解,车主要求季老伯赔元,但季老伯身上没带钱。这名小伙表示愿意替他支付元。后经协商后,车主同意,男子在支付完后便匆匆离去。
02高铁上
一女子突发疾病全身发抖
温都记者和旅客合施援手
10日12时许,一名妇女在上海虹桥至温州南的G高铁上突发疾病,列车工作人员、旅客和本报记者联合救治,为患者送医赢得宝贵时间。
事发时,温都记者陈忠恰巧在列车上,他听到广播后从2号车厢赶往5号车厢。只见这名妇女嘴唇发紫,全身抖动厉害。列车工作人员给她裹毛毯、喝温水,同时开展测体温、量血压等初步救治。
有的旅客把座位让出来让患者平躺,有的乘客还送来救心丸。
这时,有过从医经验的温州市社保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树贤也赶到现场。他扶着患者平躺下,一边安慰她,一边搭脉搏,还让列车工作人员拿来降温贴给患者贴上。
陈忠与温医大附二院张海邻主任取得联系,告之患者病情,询问救助方法,然后按照张海邻的吩咐进行处理。
患者姓蒋,安徽人,在上海务工。经初步检查,当时蒋某发烧39.8摄氏度。陈树医院治疗,以防病情恶化。列车长舒奕联系最近杭州东站工作人员,医院救治。
10日下午5时许,记者联系上蒋某,蒋某医院检查过,多项指标不正常,输完液后,正从杭州赶回上海。她说,前几天已感冒发烧,医院治疗,事发前急于赶到衢州见服刑的儿子,没想到在车上发生了意外,多亏了热心人的救助。
03飞机上
万米高空,六旬男子突然没了呼吸心跳
紧急时刻,三位温州医生跑去施救
万米高空,六旬男子突然没了呼吸,心跳骤停、脉搏消失……6月9日晚,从北京飞往温州的CA次航班上发生了这样的惊险一幕。危急时刻,同机的温州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卢中秋等医生第一时间出手施救,并建议返航……
6月10日,卢中秋得知当事患者已出院休养,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对话卢中秋因为“抢时间”,才给出“返航”建议
从事急救20年,这一次“有点紧张”
为什么要第一时间出手相救?航班返航建议怎么做出的?10日,温都记者就此对话卢中秋。
记者:据了解,当时飞机上有不少医生,你也不是离患者最近的,为什么你要第一个冲过去救人?
卢中秋:我专业是搞急救的,出于本能反应,听到广播后就第一时间冲出去。后来也有其他医务人员过来,医务人员对这种事情的反应是一样的。
(卢中秋从年起担任温医大附一院急救科副主任、主任,急诊医学中心主任等,是各类急性中毒、疑难抢救的专家。20年来一直坚守临床一线,如今依然带领着一线急救队伍。)
记:飞机返航决定怎么做出的?
卢:当时,机组人员问我们“病人情况怎么样,往前飞还是返回北京”。我们立刻分析了下,那时飞温州还要2个来小时,返回北京半个来小时。所以,为了病人的安全,我们建议返航。
记:这个建议怎么得出的?或患者潜在的危险,怎么判断的?
卢:虽然当时经过急救,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人也苏醒过来。但这还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当时无法判断患者病发原因,另外飞机上也没有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条件,万一患者再次病发,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医院,就是在“抢时间”。所以,半小时和2小时,我们选择前者。
记:听说你以前也在出差途中施救发病患者,像这次高空施救,以前碰到过吗?
卢:以前在飞机和火车上也碰到过病人需要帮助,但没有这次这样危急。心肺复苏、高空施救,这次是第一次。说实话,这次有点紧张,虽然我从事医护急救工作20来年。因为这次患者发病,停止呼吸、心脏骤停、脉搏消失,太危险了。而且飞机上急救药物和器械缺乏。她们两位(指赵红琴和颜笑健)赶到,让我稳定了情绪。幸好,最后经过胸部按压,终于抢救过来了。
记:你说这次抢救就是在“抢时间”,能具体说说吗?
卢: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之后抢救的成功率就开始下降,4分钟脑细胞即开始死亡,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7%到10%。所以,航班机组人员在当事患者出现异常后,立刻广播找医生,这也给抢救争取了时间。
记:对于返航决定,当时有人反对吗?
卢:应该没有。虽然当时是晚上,而且不少乘客是坐国际航班转机去温州的,大家都很疲惫,但听说患者情况比较危急,大家都同意返航北京,没听到有人反对。这应该是大家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患者的尊重和爱护。
记:事发当晚有记者联系你,你不太愿意说此事,为什么?
卢:我当时以为记者采访都围绕我个人怎么施救。其实,不是这样的,飞机乘务人员、乘客,还有我的两位同事,都参与了施救。所以,此事不是我个人所为,而是团体作为。帮助病人是医护人员的职责,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人物资料卢中秋,男,年8月出生,温州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急诊医学(急性中毒)》学科带头人,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年获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主持完成的4项科研成果8次分别获省厅市级科技进步或科技创新1~3等奖。
温暖之州,实至名归
刘雪松
温情与温州,组成一对光彩匹配的词句,在媒体与自媒体的各种渠道,扩散蔓延。前几天外卖小哥先送救护车上路、再送外卖到户的温情,传遍全中国。紧接着,6月9日国航CA次航班上,医院三位医生空中紧急救助病人的暖举,迅速成为美谈。
更令人暖心的是,不是无独有偶,而是接二连三。6月10日,上海虹桥至温州南的G列车的5号车厢里,一名妇女突发疾病。从别的车厢不约而同赶来施救的,又是2名温州人。一位是温都记者,一位是市社保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树贤。
奇迹般巧合的,是3个暖人故事,都是为了救人,而且都成功得救了。但有一点却是不能用巧合来简单概括的。这便是,施救的,都是温州人。
生命无常,但温州人把生命顶在天上的大爱精神,却是常态化的。如果过去说,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那么今天可以这么说——只要有温州人抵达的地方,就会把温情传递到哪里。这是温情与温州,构成一种必然的组合方式,呈现给世界的必然姿势。
温州之于温暖之州,不是偶然的词语组合,不是自发形成的现象,而是温州人努力让它实至名归的感召力驱动。温州从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亲兄弟明算账”式的利来利往,给外界造成了人情淡薄的误读与误解。温州人这些年努力的,是将“君子之交淡如水”,转化为大爱至上、举手之劳传温暖的新时代形象定格与定位,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诠释了担当更多社会责任的新温州精神,书写了与时俱进的新温州模式。此中最耀眼的亮点,便是大爱。
大爱便是生命至上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是能帮人处且帮人的涓涓温情细流,是呵护并擦亮物质与精神文明两块金字招牌时的用心用情,是每个温州人由衷地将情感传递当成举手之劳。
温州人的举手之劳,是快递小哥二话不说的为救护车带路护航。是卢中秋、赵红琴、颜笑健三位医生,在他人生命空中遇急时,人到位、技到位的主动相助。是动车广播救人时,温都记者隔着几节车厢赶过去、另一位赶过来的陈树贤也是温州人。而且机智如这二位者,还把这条危急的生命与远在温州的医生张海邻搭上了线。如此举手之劳,是用心之劳。爱心到,手才能到。
平平凡凡的温州人,不吝用举手之劳,时刻传递着温情。而所有的温州人,不吝用极度赞美之词,传递着鼓舞。谁说大爱只是人性由衷的萌动?没有温州这些年把大爱高高举在头顶的价值观引导、没有众口用“最美”“最好”等赞美之词的激励与激荡,便很难有密集的温情从温州这片土地、从温州人这个群体所散发。这些一周不到时间的三条危急生命,便很难“偶遇”如此密度、来自温州人的托举之手。
感谢有爱。同样应该感谢的,是温州人对爱的赞赏与鼓励。不吝赞美,哪怕这些赞美,因为出于唤起更多平凡人的举手之劳而有些溢美,都是值得尊重、值得呵护的。呵护的是大爱之心,是温州与温情,凝聚在一起、更加实至名归的温州形象、中国形象。
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情蔓延、漫溢。温暖之州,大爱温州。这是实至名归,不是偶然巧合。这是温州人用一次次的举手之劳,在刷新的温州模式与温州精神。
满满正能量!为温州好人点赞!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郑荣陈忠郑鹏戴玮黄云峰通讯员陈宏
编辑:陈东升陈庆井
校对:夏忠义
审核:赵亮
温州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fz/1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