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算背诵过很多名人古诗,如果记忆力姣好的话,只算课本上的诗词,每个人都读过上百首。要是再多看一些课外读物,那这个数字就没法估算了。
在古代,每一朝代都有很多才子佳人,留下的传世文集也并不在少数。但就李白一人来说,他一生的古诗词到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有一千多首,更别说写诗狂魔陆游,那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九千多,相当有分量。
所以,有很多诗词是我们看不完全的,很多时候,我i们都会学和了解其中的一两句。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全诗的内容是什么?可不是我们熟悉的“寸金难买寸光阴”哦!
这篇文就一起来看一下,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极少部分古诗词,有没有我们熟悉的?
古诗中的名句和全文
首先,上面说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它是出自唐朝时期的诗人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全诗是这样的: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全诗就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呆子”(褒义)形象,说自己读书读到时间都忘了,不知不觉都已经到了春末。
因为自己太过投入,春天要过完了才惊觉时间的流失,所以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根本就不够用。于是就有了那句千古激励人心的感慨“一寸光阴一寸金”。
他读书有多投入呢?如果不是白鹿洞那些习惯了长期寂寞、修身养性的道人们都要来引笑一下,怕是自己依旧沉溺于书中的周公和孔子的教导,还在参悟他们的学识呢!
还有熟悉的像是后来杜撰的口头言语一样的“有缘千里来相会”,它也的确算是俗语。那么下一句又是什么?不是歌曲中的“无缘对面手难牵”,而是清朝黄增《集杭州俗语诗》里的句子,这里面还包含了另一句比较经典的话: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个人觉得,这里面就说了关于“美”这件事情的定性。什么样的人才算美呢?一定要倾国倾城、眉眼如画那样吗?
不,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人,怎么样都是迷人的,就算其真实样貌不符合大众对于“美”的定义,但是在自己眼中,却也是可以和西施同等而比的人。后面又说对于这个心仪之人的依赖和情有独钟,愿千里相会,会因为TA的笑痴迷。
现在有句话怎么说的:她就站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做,我就爱她(引自小说人物裴川)。这得多有爱?
还有劝解人们珍惜当下、莫负好时光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前面还有两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里又提到的“莫负好时光”又是出自唐玄宗李隆基的《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全诗是这样的: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带了有色眼镜的缘故,总觉得这是在说她的贵妃杨玉环。果然有点身份的人,追人都是这样来的吗?
而比较让人心生感慨的故事民居,一定会有“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唐朝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其一。这是在安史之乱后,战争逐渐蔓延到整个中原地带,后来又发生了很多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廷也派出了很多士兵镇压,手段相当残忍,原本温婉多情的江南一代都成了凶恶的战场。
在这个背景下,“一将功成万骨枯”表达的意思多讽刺,不同于前面好像还抱着请求的之意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不要再提封侯拜相的事情),反而十分刻意地用了“一”和“万”的对比,字字诛心。直到今天,我们也能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关的感叹,可见其情感表露有多真挚动人。
到这里心情有点低迷,那就换一首思想比较开阔大气的《竹枝词》,来看看是不是我们熟悉的“配方”: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这最后一句直接展现了中华儿女特有的情怀,就像是高适的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样。不管去到了哪里,天涯四海皆是兄弟,我们本就是一家亲。
还有那首夏元鼎的那首突然参悟一般的《绝句》,到今天在理解上多多少少产生了一点偏差: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后面两句其实还有个原始版本,就是“着破铁鞋无觅处,得师全不费功夫”。
原本是说炼铁做的鞋子都踏破了,依旧找不到什么灵感,所以希望得到大师的指点。可以助自己快速参透其中的道理。修改之后,就不再是只局限于“师长”的带领作用,更强调实践和累积的铺垫。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某一句,但是就全诗来说,还总是差点意思,有时候并不能信手拈来,主要是不熟悉的表现。为什么柚子额古诗会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呢?这主要和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有关。
诗词的情感表达
到今天,很多古诗因为只记住了其中的短句,所以渐渐的都会以为这是俗语,用起来也正好上口,所以渐渐忘了全诗是什么样子的。
这种类似选择性遗忘的现象,并不是说其作品写得不够好,而是其中表达的情感色彩不一样,或者对比太过明显。就像是一个鸡蛋放在一堆乒乓球中,合在一堆鸡蛋中的感觉一样,人们自然最能记住特殊的部分。
就像是宋代诗人赵藩说的那样:
好诗不在多,自足传千古。池塘生春草,余句世无取。
虽然有时候,我们记住的某个作品可能并不完整,但是也依旧流传千古,成为我们能常挂在口中的话,这也是一种难以比拟的成就。当我们重新来读全诗的时候,也会发现,好像将所有内容连接起来,原句所表达的情感似乎更加丰富了一些,当然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可忽略的偏差。
不过要是所有的作品都像是《离骚》、《琵琶行》、《逍遥游》和《长恨歌》那样的话,估计我们还会在古诗词的海洋礼遨游很久很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