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03/5739739.html
猗兰漠漠幽人操,修竹娟娟君子心。空谷日斜人不到,可怜荆棘漫同林。明.王鳌
东山鸟瞰图洞庭东山,是延伸于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三面环水,俗称东山。相传隋朝有莫厘将军曾在此地驻过军,因此旧时这里又被称为莫厘山。东山岛主峰莫厘峰海拔米,是太湖之中的第二大主峰。据隋书《十道志》记载,在隋朝时,东山岛与陆地之间相隔有三十余里。一直到宋代,史料记载里,东山还都是太湖之中的一座湖岛。直到清朝道光十年(公元年),东山与陆地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50米。再后来,岛的北端与陆地上的临湖镇逐渐相连,自此成为一座半岛。
莫厘峰之巅东山是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原产地,它不仅物产丰富,还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福地。历代的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们经常来此游乐憩息,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国帝王贵族们的游猎和娱乐的场所。历经唐、宋、元、明、清,每一朝都有官僚、富商、财主等在岛上大兴土木,为自己营造厅堂、楼台等。因此也形成了东山众多的名胜景观和文物古迹,吸引着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纷纷慕名前来游览观赏。
陆巷古村位置位于东山的陆巷古村,这里背山面湖,与西山岛隔湖相望。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古村落,距今已有逾千年历史,被誉为“太湖千年第一村”。村中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村落布局和老街,以及众多明清古建筑。这里名人辈出,被誉为进士摇篮、教授之乡。而最被人们所熟知的是,这里还走出过一代名相--王鏊。
陆巷古村陆巷古村王鏊(-)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年9月22日)出生于苏州洞庭东山陆巷村。王鏊的父亲王琬,曾任光化知县(今湖北襄阳地区)。王鏊受家庭熏陶,自幼随父读书,聪颖过人,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并写得一手好文章。据说,其文一出,当时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王鳌像正德元年(年)四月,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一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正德二年(年)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并宠幸宦官、荒淫无治。大太监刘瑾专政,权倾朝野。与其党羽倒行逆施,朝廷治理一片混乱。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劝谏明武宗铲除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果。后来王鏊多次劝刘瑾收敛,并极力阻止刘瑾诽谤迫害崔璇、韩文、杨一清、刘大夏等大臣,挽救了诸多贤臣险些被刘瑾迫害致死的厄运。
唐伯虎《王公出山图》现藏于故宫但是刘瑾专横跋扈成性,在王鳌的苦劝之下,时而接纳,时而更加肆无忌惮。士大夫们深受其害。王鏊眼看自己无力挽回朝廷混乱的局面,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辞官返乡。正德四年(年)五月,王鳌历经三次上疏请辞之后,最终才被朝廷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并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等俸禄。王鏊家居十五年,历经廷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王鳌故居王鏊一生为官清廉,家中没什么积蓄,被人称之为“天下穷阁老”。他的门人唐寅深知其为人,曾赠他一副楹联赞美他。上联为“海内文章第一”、下联是“朝中宰相无双”。他不仅是一代名臣,更是一代文学大家,门人众多,包括文徵明、唐寅等“江南四大才子”都是他的学生。他的文章和思想影响了一代文风,并由此发展出了一批吴中文人墨客,对吴中诗派而言更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王阳明曾称赞他是“世所谓完人”。文征明评价他“好学专精,不为事夺”。
王鳌草书王鏊的余生都是在东山度过的,并在晚年写下了《震泽编》、《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等地方文献和《春秋词命》、《性善论》等著作。他在东山构筑了“招隐园”、“真适园”,每日优游于林下。可以说东山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与王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陆巷古村嘉靖三年(年)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于东山陆巷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世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赐麻布五十匹,赙米五十石,谕令祭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苏州治丧。追赠太傅,谥号文恪。葬于东山梁家山麓。
王鳌墓至文革前,王鳌墓封土仍然厚达4米有余,墓冢罗城经18米,神道之前还有石坊,石柱上镌有对联: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下款署门人唐寅拜撰。墓前有左右碑亭各一座,中阁树明朝嘉靖皇帝御祭碑一块,碑高2.5米左右、宽约0.8米、厚20多公分。碑文中依稀可见“…卿翰苑名儒,先朝耆俊,优游田里,遽报长终…载申谕祭,以慰卿灵…”等语。另一块碑为御祭第二碑。碑前有石羊、石马、翁仲等分置墓道两旁。
王鳌墓不幸的是,在文革中,王鏊墓建筑尽数被毁,除墓穴未动外,墓基也被夷为平地成为橘林。翁仲、石兽、碑亭、墓碣、石坊等也已尽数损坏,或埋于地下、或散落田间、或被人移作他用。更悲哀的是,在年,王鏊墓墓穴发现有盗洞,为了防止再次被盗挖,苏州文管部门在古墓墓壁外筑起了一堵深0.6米、厚0.4米,长6米的混凝土墙作为保护。不料却于年再次被盗,文管部门不得不在整个墓顶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方式来加固保护。
王鳌墓损坏的石兽自此墓葬是相对安全了,但墓前仅存的古物却屡屡失窃。曾有一村民将墓前石羊装于拖拉机上,准备拉到木渎古董店去卖,在被村里知道后,当即追到东山摆渡口,将其拦获;又有一村民曾将王鏊墓上的一个残存翁仲头像拿到西山的一个古董店里,卖了块钱。该头像后经古董商一转手,卖了元。事后在村委会的干预下,该村民不得不花1万元钱把它赎了回来。现在的墓占地约平方米,坐东面西,封土仅存约0.5米高,底径2米。现周围早已成为农户的果园,被果树所覆盖。仅剩下石羊及残损的翁仲散落于墓道旁。
明正德元年刻本《姑苏志》王鳌墓附近散落的石雕坟冢现已为果树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