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旷达飘逸的一首暮春词,流传千古百读

人间烟火皆平凡,春光予以万千颜色。时值谷雨,虽有百花凋零,但肆意生长的绿色,总是让人充满期望。苏轼一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暮春词,旷达飘逸,让人读后超然物外、忘却悲喜,百读不厌。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公元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超然台旧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北角。苏轼从杭州来到密州后,在旧有的土台上修葺而成。“超然台”由其弟苏辙所名,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意为超然物外,不追求人间名利得失。苏轼在任期间常与朋友在此饮酒赋诗,许多名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产生于这里。

上阕写景,“春未老”其实是“春将老”的委婉说法。暮春之时,春意将尽,但词人不被表面的落花所束缚,在他眼里春还没有老去,这便是“超然”。“风细”一句让读者感觉到一股清爽的春意仿佛扑面而来。这两句是写总的景色,接下来则写登台所见。“半壕”句和“烟雨”句写得很简略,但是整个场景却已宛然在目,寥寥几笔就胜过千言万语。

寒食是宋人比较重视的节气,文人诗词多有写寒食的内容,诗境往往以冷峻、凄哀居多。“酒醒”句便是写这种凄哀的感情。但是接下来,词人却笔锋陡转,以一个“休”字否定上文的凄哀,以一个“且”字引出议论,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酒趁年华”的结论。“年华”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呼应,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词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的对仗非常工整,内涵深刻,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在一个“休”字和一个“且”字后面包含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无奈,也是一种超然悲喜的达观。

对于苏轼提倡的这种“超然”,历代的评论家多予以很高的赞许。苏轼的旷达、超然,或许有许多不得不逃避现实的无奈,但是他词里的这种无奈,恰恰是体现了他最深沉的思考,是他对人生本质的探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fz/17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