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实战课在观点泛滥的时代,我们还能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10/5530837.html

已经过半,回顾上半年,你的脑海中会有什么?

或许是兵荒马乱:澳大利亚山火中哀嚎的考拉,巨星陨落意外去世的科比,打破了春节喜气的“新冠”,压垮种族仇恨最后一根稻草的弗洛伊德……

或许是满心感动:20届毕业生在视频的小方格中含泪告别母校恩师密友;歙县暴雨中老伯撑船接送考生……

在开局的考验中,我们见证了太多历史,也书写了太多历史。或许再沉默的人,也在各种事件中表达过观点。再迟钝的人,在历经一件件全民话题的洗礼后,都会发现表达一个观点、发表一个评论是如此简单。

知乎体“如何看待……”,微博意见投票或评论,朋友圈按个心形点赞,都成了人们发表观点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加持下,这仿佛是烙刻在基因中的本能动作。

“看客”到“参与”,沉默不再是金

舆论场年,经历了沉默和激越的浮沉。

鲁迅的时代,国人一个极显著的特征是“看客”特征。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看客”无疑是可悲的,会因忙着抢人血馒头而忽略了古轩亭口,会因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而起哄欢呼,或麻木或盲从,将“看”之一字贯彻到底,仿佛唯有旁观得够多才能弥补没有思想的空白。

在那个时代,国民性或许体现为“旁观”;审视今日的社会,国民性或许更体现为“参与”。

今天,海量信息构成了我们思考的内容,而技术则为内容的表达赋能。

社交平台、搜索引擎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的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jj/11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