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到,8首端午诗词写尽端午习俗与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不仅节物意象丰富多彩,还寄予了深厚的情感内蕴。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温端午节里的古诗词之美。

  一、端午古诗词中蕴含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丰富的端午节物和端午习俗形式为端午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或直接以节物意象入诗,感慨流年,慨叹人生苦短;或以屈原精神入诗,怀古伤今,饱含着对屈原精神的追念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也满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又或者写端午节的闲情雅致和祈祷祝福。深挚的爱国情思和人生际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端午诗词特殊的情感内蕴。

  1.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创作屈原的端午诗词是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形式。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和端午》,即表现出了对屈原的痛悼之情,其诗曰: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借助龙舟竞渡习俗的来历来表达对屈原千载冤魂的痛悼之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次句“忠魂一去讵能还”,慷慨悲壮,诗歌意境由此直转而上、宏阔高远。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在悼念屈原的同时,高度评价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和文学成就,痛悼之情中,略带叹惋之意。全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直吐心声而不缺乏蕴藉,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屈原的悼念之情与敬佩之意。

  2.借吊屈原,抒发怀才不遇和壮志未酬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大意是说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3.吟咏屈原,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在端午节日里,词人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下阕“酒杯深浅”以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悲愤慨叹。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4.紧扣端午,别开一径抒写相思之情

  节序诗词中写爱情写得最好的首推七夕词,端午诗词的内容集中为描述端午的风俗民情,借屈原抒发爱国之情,而描写爱情的词篇则是少之又少。但也有将思念之情明扣暗合着重午,描绘得细腻而动情,为端午诗词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花朵,弥补了端午诗词中少爱情诗词的缺憾。如吴文英写了五首端午词,且都与爱情有关,在端午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为例: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起头“盘丝”三句描绘玉人装束和睡态,词人的用墨是重艳的,五色的丝线,精巧的花饰构成色彩形象,给予读者鲜明的印象;下片设想家人时,“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色彩又不以明丽见长,而取“暗”、“黄”,亦有情绪的浸染。幽艳的是伊人,迷离的是自己的思念,因思念到极致,故伊人的形象灿烂美丽、几近真人,思念而不能相见,词作因此蒙上了一层迷离的愁雾,构成了幽艳迷离的色调。

  二、端午古诗词中蕴含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

  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上阕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阕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此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

  三、端午古诗词中蕴含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与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而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绵了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感念祖先的感恩意识,使端午诗词具有了别样的美感和人文内涵。

  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写下《减字木兰花·竞渡》来赞扬了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上阕是竞渡,下阕是夺标。全词用白描手法,通过“高举”“飞出”“鼓击”“直破”“惊退”“衔得”等大量动词写出了气氛的紧张热烈,又通过色彩、声音形象逼真的凸显了竞渡者的奋勇拼搏。同时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令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世代思端午,骚风万古传。”浸润在淡淡的书香里,氤氲在浓浓的诗意中,迎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恭祝大家端午安康,生活美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jj/15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