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盛
瘦西湖静香书屋东南,有一组建于低矮山坞中的独立庭院,环境幽静,建筑风格素雅恬淡。此乃扬州旧时名胜洛春堂,原先在平山堂上,曾因故屡次迁徙。《扬州画舫录》载,“洛春堂在真赏楼后,多石壁,上植绣球,下栽牡丹”。汪应庚《平山揽胜志》云:“故以花名堂,颜曰‘洛春’,以为花之娱人,处处如洛之春也”。后于万花园扩建之际被移建于此。
关于“洛春”之名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洛春之名,盖以欧公《花品叙》有‘洛阳牡丹天下第一’之语,因有今名。”有学者认为此说难以成立。欧阳修《花品叙》与扬州并无瓜葛,在讲述牡丹时褒扬洛阳而已,没有提及扬州,也无与“洛春”两字相吻合之义。其实,用苏东坡的《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词句“洛阳初夏广陵春”来演绎更为贴切。苏东坡认为扬州春光媲美洛阳:“芍药樱桃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洛阳初夏花事已近尾声,而广陵春色花开正艳,独占风流。
洛春堂院外一副楹联写着黄昏花影二分月;细雨春林一半烟。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谁?一时还没找到答案。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之十一云:“怀仁《圣教序》本,集右军遗字而成。近复有集序中字作楹帖者,古雅可喜。”可见这是一副书法对联经典作品,大多注为集怀仁圣教序中字作。
楹联由溥仪的老师、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陆润庠书写。陆润庠是江苏苏州人,出生于镇江的一所学舍。清同治年间殿试一举夺魁,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太保、东阁大学士等。陆润庠幼年即习书,其书法气势奔放,遥相呼应,千姿百态,字势雄强。这副楹联书法,字体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运笔流畅,点画圆润,结字沉稳,称得上端庄秀润;更加之墨色如漆,兼带飞白,颇有韵致。
“洛春堂”入门楹联,上联写黄昏见月,下联写细雨见烟。两句便把烟雨江南的情境描摹入景。扬州随地处江北,却有江南风韵。上联“二分明月”的典故出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用以比喻月色格外明朗。此典使用甚广,曹寅有诗:“二分明月扬州梦”,史公祠里有联:“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广陵路上还有园林为“二分明月楼”。
下联所写春雨濛濛,林中见烟,实乃扬州的“烟花三月”之景。嫩绿的柳牙,萌动的花蕾,烟雨蒙蒙,满眼的生机勃勃。烟雨扬州别具风味,若即若离却渐湿新衣。园林中的姹紫嫣红开遍,美人儿都出来遍赏美景。此时的扬州,就是水墨画里的城市,江南梦里的老家。这样的春天,令人流连忘返。
一副洛春堂的楹联,写尽了扬州春色。扬州春光,在花、在影、在月色,在雨、在林、在烟花。
#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