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后,澎湃更加火了,各种媒体融合的解读,言必称澎湃,澎湃已然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标杆,起码目前是。估计澎湃和上海报业集团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取经者。
“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的一个成果,“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这个正式上线才一个月的新项目,依托《东方早报》团队,多维度地突破运营模式,其初期投资达3至4亿元,一部分来自政府,一部分来自财团,核心成员还实现了对项目的持股,这在其他媒体并不多见。澎湃的创新和异军突起契合习近平强调的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期待。
上海报业整合后,旗下报纸众多,《东方早报》可以看做是该集团除《新闻晨报》外的偏重财经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前些年都市类报纸蓬勃发展,许多报业集团都办起第二张都市报,如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北京晨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的《城市快报》、大众报业集团的《生活日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的《南京晨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今日早报》、江西日报报业集团的《信息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楚天金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天府早报》等。一些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报业集团也办起第二张都市报,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每日商报》、合肥日报报业集团的《江淮晨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东南商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武汉晨报》等。
第二张都市报被看做是第一张都市报的“护卫舰”(第一张都市报通常是所在报业集团的经济支柱),且在早年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新媒体的勃兴,第二张都市报面临转型的选择。澎湃的横空出世给这些报纸带来想象的空间:能否向澎湃学习,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
第二张都市类报纸转型做新型主流媒体有以下几个有利因素:
一是市场竞争意识。第二张都市类报纸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而未来的新型主流媒体主要依靠充分的市场竞争赢取话语权。二者生存意识相近。
二是内容生产优势。传统媒体转型做新媒体不能重蹈以前报纸数字化的覆辙,只是将报纸的报道搬上电子版或新闻网站,而是需要提供用户所需的精准化的内容,需要对报纸报道进行深度加工,或原创生产互联网化的信息。经过实践历练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的采编人员能弥补新媒体内容短板。
三是盘活人力资源。传统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整合资源,受新媒体和其他强势同质媒体挤压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是报业集团优化配置的优先考虑目标,如果整体转型,有利于盘活人力资源。
但是,第二张都市类报纸转型做新型主流媒体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品牌的丧失。大多数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都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累积了一二十万的读者群。关张报纸就是对品牌清零。
二是经营的损失。大多数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能够自负盈亏,经营状况好的还有上千万甚至更多的年利润。关张报纸就会减少利润,况且创办新媒体还要大投入。
三是人才的单一。传统媒体占优势的是采编人员,第二张都市类报纸也是如此。但新媒体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都市报转型并不能满足新型主流媒体对人才的需求。
如果第二张都市类报纸转型做新型主流媒体都能像澎湃那样成功,那是值得尝试的,但能否做到呢?况且,正像有专家说的,现在给澎湃下成功的结论为时尚早,毕竟才短短一个月时间。或者,也像澎湃那样,保留《东方早报》,新旧媒体并行不悖,交互运作?
媒体融合之路正在探索前行,第二张都市报的去向也颇费思量。
章宏法:浙江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转载于“传媒圈”网站
浙报集团浙江传媒研究院媒介智库矩阵
《传媒评论》杂志前身为《新闻实践》杂志,浙江省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专业期刊。
“传媒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ls/1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