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新片指南卡罗尔我的母亲德军

特别推荐我的母亲Miamadre()导演:南尼·莫莱蒂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法国片长:分钟媒体评价综述AlloCiné4.3/5Metacritic66/

在上部作品《教皇诞生》四年之后,南尼·莫莱蒂带着《我的母亲》再次回到了戛纳。虽然空手而归,但该片上映后仍然获得了以《电影手册》为首的许多法国媒体的好评,《电影手册》更将其列为年度十佳的第一名。

《我的母亲》由梦境、现实和回忆令人眩晕地交织而成,讲述的其实只是一位女导演在母亲临终的日子里一面坚持拍摄一面竭力尽孝的简单故事。莫莱蒂在其中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种对现实认知的紊乱状态。这一交织错杂的形式是主人公情感的化身,是她面对母亲日渐逼近的死亡时的不安与慌乱。莫莱蒂延续了其“第一人称电影”的特点,影片可以说是宽松取材于自身经历(莫莱蒂的母亲在拍摄《教皇诞生》时去世了),只是这次他自己不在片中担任主角,而是由马吉莉塔·贝扮演的女导演玛格丽特作为影片的主人公,他自己扮演了玛格丽特的沉默孝顺的兄弟。法国媒体总体对《我的母亲》十分认可,allocine上共有十六家媒体给出了五星评价,是全年评价最高电影之一。aVoire-aLire网站认为该片在讲述我的母亲故事的同时还通过充满自嘲的戏中戏表现出作者对自身电影人身份以及当今意大利现状的疑惑。影评网站critikat称赞该片“不受拘束,与戏剧性十足的《儿子的房间》正相反,在《我的母亲》中,我们在温和与节制中与一切告别,只说一句‘明天见’”。《新观察家报》则毫不保留地说“大屏幕上的一切都表现得如此简单和自如,这正是莫莱蒂的大师之笔,也是《我的母亲》的伟大之处。”Culturopoing网站和《北方之声》不约而同为其下了“年度最美电影”的评语。《都市报》指出对莫莱蒂来说“残酷与轻盈都共存在人生低谷”。《世界报》虽然只给出了四星,但仍认可本片有着“令人震惊的精确性”。当然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中也有反对之声,EcranLarge网站就不满莫莱蒂毫无突破,“仍然停留在舒适区内,只是一部按约定俗成精心布置的社会剧情喜剧”。对本片最大力推崇的当数《电影手册》,在其刊登的评论与专访中,手册影评人认为《我的母亲》中的情感“占领一切,使人震动、流泪、牵挂”。他们更是指出莫莱蒂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所代表的私人电影概念。在猛烈炮轰过所谓“作者电影标准产品”后,手册编辑们推崇的就是这样一种与自传式影像截然不同的“第一人称电影”。自传电影止步于事实,沉迷于自怨自艾。比起这种“一切围绕我”的自恋态度,“第一人称电影”是深入自我,托付秘密,是对内在情感的探索,而不是无关紧要逸闻趣事的堆叠。它既是创作者的电影,也是所有人的电影,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映像。它的关键其实恰恰在于去个人化,超越个人,达到普适。北美方面,虽然本片还未上映,但已有少数媒体提前放出评论。ThePlaylist赞扬莫莱蒂“一如既往地创造了一个丰富而细节惊人的世界使得人物的生活能够延展到屏幕以外”,虽然他们并不喜欢片中对于戏中戏的设置,认为其流于宽泛,也直言这并不是最好的莫莱蒂,但比起导演几部政治意味颇浓的前作,此片的个人色彩正是使其大放异彩的因素。《卫报》则认为该片温暖有趣且吸引人,是莫莱蒂在金棕榈电影《儿子的房间》过后最好的作品,回归了电影与生活、家庭以及对家庭的愧疚感的主题,但有了更温和怜悯的见解。《好莱坞报道者》的评价稍低,他赞同影片最大优点在于其影像之简洁与成熟,然而未免过于轻描淡写。《综艺》在赞扬的同时也批评戏中戏与其他部分稍嫌脱节。IndieWIRE则只给出一个中评,并不乏严厉地指出“片中主人公玛格丽特无法自陈的悲痛正反映出莫莱蒂无法构建一部连贯影片的失败之处,观众们无法真正领悟影片意义,只是疑惑于片中各种暗示,半生不熟的概念和简洁的阐述”。

——朱马查(巴黎)

编辑部评分:

牛腩羊耳朵:★★★★4/5

朱马查:★★★★4/5

PeterCat:★★★★4/5Lycidas:★★★★4/5柳莺:★★★★4/5丸子:★★★3/5同志亦凡人:★★★3/5牛腩羊耳朵:现实与虚构不着痕迹的交融在一起,女主身边的各种问题最后都在对母亲的失去中得到慰籍。少了很多莫莱蒂前作的煽情桥段,特托罗太抢戏,笑翻全场!

朱马查:

亲身体验基础上充满诚意的艺术探索,构筑的是一个私密而开放的世界,表达的是人生无法挽回的悲伤分离,然而却节制而有分寸。延续导演一贯的心理分析、现实与梦境关系,对语言的执着、电影戏中戏等主题,并进入了更深入的探索。

PeterCat:

在电影里,莫莱蒂后撤了半步,以一个沉默儿子的形象注目着这对母女,也隐忍着这份伤痛。就像电影里女导演不停向演员强调“要站在角色边上来演绎角色”,莫莱蒂正是借着这后退小半步,让自己的情感,这么切近,又好像如此辽远。这是一个艺术家真挚,一个中年男人的克制。

Lycidas:正常发挥,音乐过煽,不知道是太期待还是对他太熟悉以至于即使有女主出色的演技依然没有很感动,然而喜欢他的地方依然喜欢,走过长长的队伍那一段非常诗意优美,南尼·莫莱蒂自己也还是那个清醒淡漠的旁观者。特托罗确实神来之笔,但求放过库布里克好吗!柳莺:莫莱蒂终于肯把镜头稍微从自己身上挪开,电影得以由此拥有更好更细腻的表演。音乐过度煽情而导致电视剧感浓重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比起前作已经节制很多。女导演工作内外的双重生活,张弛有度的铺陈,戏剧性角色的辅助都妙趣横生。母亲之病是永远的心结,虚实结合成为打动人心的最后一击。丸子:双线的结合自然流畅,女主的情绪刻画挺能唤起共鸣,其实就这种双重stressful的状态能在笑泪收放中呈现得当就挺精彩了。最后二十分钟有点没崩住的拖沓和放肆煽情,有点烂尾。约翰大叔亮全片。同志亦凡人:女性导演的切入点多好啊,可惜拍得平淡无奇,尤其回避了工作和亲情的对撞冲突,很多场戏刚有点意思就戛然而止。约翰·特托罗演的烂演员真是太糟心了,就像看到一个车祸现场扑面而来。德军占领的卢浮宫Francofonia,leLouvresousl’occupation()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制片国家/地区:法国/德国片长:90min媒体评价综述AlloCiné3.3/5Metacritic75/

看过《俄罗斯方舟》()的人都知道,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镜头下的博物馆很不同凡响。十三年后,他带着自己又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新作《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震惊了观众。在这部晦涩先锋,却又处处透露着凝重与深情的电影中,索科洛夫用自由的影像创作,让历史与艺术在时光隧道的深处激情对撞。《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并不是一部常规的类型片,它是虚构与纪实的结合体,在某些时刻更贴近纪录片,在另一些时刻则如同一部令人费解的影像装置。它是有关卢浮宫前世今生的细说从头,又是对法国40年代那段特殊历史的回望。如果必须为影片找到一条明细的叙述主线的话,《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故事基本围绕德军攻占巴黎后,纳粹军官FranzWolff-Metternich和彼时卢浮宫馆长JacquesJaujard之间的合作展开。当然,在这其中,任性的索科洛夫不时地穿越过去与现在,又常常“调皮”忍不住与剧中人对话。他随性地在影片中穿插历史影像资料、照片、画作、戏剧表演,各种艺术形式在卢浮宫的名义下穿插、杂糅。

索科洛夫的作品从来都不亲近观众,在法国上映后,《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口碑平平,法国媒体的平均分也只是中等的3.3分。不过,也应当注意到,这不怎么出彩的平均分掩盖了不少专业电影媒体对这部影片的盛赞。《电影手册》首当其冲给出了五星好评,主笔CyrilBeghin认为,“索科洛夫用卢浮宫勾勒时间的废墟,用影像复制的方式呈现了对于艺术想象性的保存”。换言之,《德军占领的卢浮宫》“醉翁之意不在酒”,电影中作为恢弘艺术宝殿的卢浮宫,不过是导演用来谈论艺术本身的载体。法国口味独特的艺术评论杂志《叛徒》亦秉持这样的观点,并同样给出了五星最高分。另一份重要的文化杂志LesInrockuptibles则称,“索科洛夫用一部诗意且充满匠人气息的电影,轻盈地讲述了人类与时代、国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而电影中的‘艺术’,则被处理成了欧洲文化互通有无的桥梁。”连给出三颗星的《新观察家报》也不得不承认,“无论你是否喜欢索科洛夫的电影,有一点不能否认,即你永远无法对他的片子无动于衷”。“无法无动于衷”,当然也包括那些激烈的反对者,鉴于影片所处理的时代的特殊性(德占法国),持有不同意见的评论者往往对索科洛夫的历史观不满。《世界报》就认为,“索科洛夫的本意是把《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拍成一部跨越历史的沉思,但这一历史却和现实大相径庭”。

——柳莺(里昂)

编辑部评分:牛腩羊耳朵:★★★★☆4.5/5同志亦凡人:★★★★4/5柳莺:★★★★4/5朱马查:★★★☆3.5/5牛腩羊耳朵:最好的一场戏,玛丽安娜与拿破仑同坐在卢浮宫镇馆之宝“艺术代表人道”的蒙娜丽莎肖像画前,前者重复轻念着法国的国家格言,后者不停强调着自我的价值,直接道出了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形式上就是索科洛夫与历史对话,录成了一段跨越时空跨越电影内外的卢浮宫人声导览。同志亦凡人:打破空间屏障、穿梭古今的文本形式,索科洛夫在战争和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呢喃自语的桥梁。不设防的巴黎,“自由、平等、博爱”与拿破仑的战争幽灵。能够让纳粹轻轻放下铁蹄的,也只有卢浮宫的浩瀚馆藏了吧?再深入一点会更有趣。柳莺:并不仅仅是一个大型PPT那么简单,索科洛夫在这里展现的是凝练历史与创作自由的超高本领。卡罗尔Carol()导演:托德·海因斯制片国家/地区:英国/美国片长:分钟媒体评价综述AlloCiné-Metacritic96/

讲述50年代两位都市女性冲破世俗爱恋的《卡罗尔》上月末在纽约和洛杉矶两地四家剧院开画,第一个周末票房24.8万,平均单馆6.2万,刷新了《聚焦》在月初创下的今年第三高单馆票房。最醒目的还是它明确的目标观众群:59%的观众超过五十岁,并且62%都是女性。

《卡罗尔》根据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改编,主角是一位被困在不幸婚姻中的富翁妻子,她因为爱上在百货商店工作的年轻女孩而决定挣脱婚姻枷锁、改变生活。这个禁爱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断背山》,而今年《卡罗尔》对阵《聚焦》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断背山》和《撞车》的PK。然而与李安用男人们的生死契阔书写爱情史诗不同,《卡罗尔》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野望,更像是托德·海因斯写给所有女性的一封温柔情书,饱含着导演对女性的珍爱和赞美。这种凌驾于性向之上的欣赏让电影镌刻了私人美学的印章,镜头不但细腻而且无比贴身,似乎再也容不下除两位女主之外的任何事物。它的格局可以说极小,因为不涉及对时代、对男权社会的任何控诉;但同时又是极深,因为它让女性的情和欲如万重浪,在两位女主之间来回奔涌。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的对视拥有让时间静止的力量,观众哪怕作为旁观者都会感到心悸。这样的电影注定不是为奥斯卡评委们拍的,它更像一件需要署名作者、放进博物馆的复古艺术品。正因为这样,《卡罗尔》并不是今年奥斯卡的领跑者。迄今为止以白人异性恋为主的奥斯卡评委从未让一部同性电影获得过最佳影片的殊荣,这也是为什么以强势拉票著称的韦恩斯坦这次选择了慢热营销的原因:过快过猛的宣传和这部艺术片流露的静谧气质反而格格不入,还容易招致保守观众的反感。接下来一个月《卡罗尔》都不会增加太多银幕,真正的全美大范围公映要到1月初。由于1月14日揭晓第88届奥斯卡提名,这种后半程集中发力的策略显然是合理的。

——同志亦凡人(惠灵顿)

编辑部评分:

同志亦凡人:★★★★★5/5

朱马查:★★★★★5/5

PeterCat:★★★★★5/5

徐佳含:★★★★☆4.5/5

小玄儿:★★★★☆4.5/:★★★★☆4.5/5丸子:★★★☆3.5/5柳莺★★★☆3.5/5同志亦凡人:不用再加“同性”的限定语,这就是今年最美的爱情电影。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是两位女性,只是两位女性,其他一切仿佛都不重要了。这是最小的格局,也是最汹涌的情欲,光对视就能让人流泪,因为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两人为了对方,此身甘作万矢的。

朱马查:

对原著小说情感人物时代感的精准还原,并且将原著平铺直叙改为电影回环的结构,正如片中所说,“世间万事千回百转终回原点”,形式扣着主题内容,在最后的场景中爆发出惊人的情感。叙事集中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然而细节与其他人物刻画无一不举重若轻地带出时代与社会的沉重感,并不显得格局小,反而是情感的浓缩而显得更加有力。

丸子:海因斯拿手的复古范儿和色调,配乐是最戳中我的点。感情戏本身反而觉得没太大惊喜。凯特也觉得就是她正常发挥。好看,工整,但说白了是个挺老套的同性故事。柳莺: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刻意弱化了这段“不伦”恋情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冲突。从相遇到相爱,平淡中兼具细腻,每一步关键的发展,都只是日常生活水到渠成的结果。《卡罗尔》同样是对时代偏见的触碰与反抗,在这一点上,时代感的确做足,但不如《远离天堂》来的震撼。院线热映老炮儿()导演:管虎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片长:分钟编辑部评分:查无此柴:★★★★4/5Wegmarken:★★★★4/5丸子:★★★★4/5查无此柴:惊喜不少:譬如各个路口、角落不时闪过的久违又意味深长的名角脸;冯小刚奉献的表演,尤其是几处背影的描画;市井群像的塑造;结尾的匠心以及那只呆萌的街头鸵鸟(尽管是特效加真人合成)。管导的野心挺透亮,改良版京城闾巷之侠精气神儿的普世表述,加上人们或对号入座或一厢情愿或歪打正着的日常伦理、代际情感结构、道德崩坏,第五代隐喻种种解读,让此片整个比叽歪怀旧的,耍小聪明的一溜儿“大片”们高明了不少。底气足,地气接得到位,看口碑也是明证。只是观影的饱足感之外,隐忧难去,此片的价值导向尚待不同声音的思辨。总之,为老炮儿献上礼赞的管虎身上还是依稀可现当年拍《头发乱了》的那个年轻人身上带点闷骚的愤世嫉俗,刚刚好的世故和试图节制却总是多使出的一股蛮劲儿。Wegmarken:不愧是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让人瞬间入戏的京味和老派英雄豪杰义气都体现得很彻底。首尾呼应的问路和鹦鹉戏码把感情收控得很稳,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鲜明而不造作。六哥个性中的优缺点都很清晰,老一辈的时代特质虽然在价值观上有待商榷但着实值得被认真记录,有种老年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但片子能不要这么急着展现整个社会吗?还有TFBOYS为什么会出现?!!!丸子:腔调太对了,粗粝硬气,江湖礼义,时代做派,纵是尊卑更替也破不掉规矩和仗义。代际冲突和价值观的对抗细想略显片面与偏颇,如果能弱化一下现实指涉和家国大义,大概会是一部更打动我的纯男人电影。虽然结尾煽得有点过,但也当是跟着释放一下我喷薄的老炮儿情结了。然后,你们再怎么黑许晴,她也是妖精是尤物,小年轻们也太TM让人出戏了。麦克白Macbeth()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制片国家/地区:英国/法国/美国片长:分钟媒体评价综述AlloCiné3.2/5Metacritic71/长评请参考12月21日欧美新片指南编辑评分:牛腩羊耳朵:★★★★☆4.5/5柳莺★★★★4/5VincentLan★★★★4/5PeterCat★★★3/5丸子★★★3/5同志亦凡人:★★★3/5牛腩羊耳朵:终于可以体会到外国人看《聂隐娘》的感觉了,东方人对莎翁传世文本的感受度大概可以与西方人对唐代武侠的相提并论,但是两者都赢在电影语言形式的精彩上,麦克白壮美的大幅色彩,包裹沉浸式的气氛和场景营造,有剪辑手法跳出古典制作的创新。歌迪亚独白一段演技值得另一座奥斯卡。陀螺凡达可:没想到如此不“商业”,极慢的节奏+苏格兰口音+莎翁式非现代英语,差不多算是今年的“英国《聂隐娘》”,直接导致卢米埃尔大厅内睡死一半人。影片舞台剧的形式感很强,库泽尔的气氛营造依然厉害,视觉冲击力尤其震撼,歌迪亚的表演特别出彩。VincentLan:和美国同学一起看,看完我说:“实在太丢脸了,明明感觉是很精彩的电影,摄影简直酷到没朋友,两位主演的表演又那么棒,但我还是睡着了,因为我真的听不懂法鲨在咆哮些什么。”美国同学说:“其实我也睡着了,我也听不懂法鲨在咆哮些什么。”同志亦凡人:提前做了功课后仍然只能听懂1/3(还是英语吗?!)比较惊喜的是导演使用了充满个人风格的慢镜和独白,将莎翁笔下最疯狂、最具自毁倾向的主人公塑造得像一个悲怆孤独的诗人。首尾两段古战场戏有史诗的质感,最后铺天盖地的血红色震撼人心。柳莺:深切地觉得所有莎剧改编的影视作品都应该让有舞台经验的演员来诠释,在这部完美的作品中,最不完美的应当是法鲨(歌迪亚则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古典气质)。贾斯丁·库泽尔压抑到死的节奏实在太棒,剪辑配乐摄影完美,史诗大气丝毫没有喧宾夺主,血染红色荒野,贪婪野心着终将饮恨。PeterCat:力求在形式上严格忠实于原著,古英语对白,回苏格兰取景。但相比于毫无生气剧作,美学上极尽大气磅礴之势反倒让人觉得莎翁精髓尽失,戏剧魅力全无。一部过度视听化的平庸改编。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导演:丹尼·博伊尔制片国家/地区:美国片长:分钟媒体评价综述AlloCiné--Metacritic82/长评请参考12月21日欧美新片指南编辑部评分:小玄儿:★★★★☆4.5/5查无此柴:★★★★4/5Hanson:★★★★4/5牛腩羊耳朵:★★★☆3.5/5VincentLan:★★☆2.5/5查无此柴:三段backstagestory,Sorkin剧本延续其擅长的高密度对话戏,喜欢Newsroom的观众还能看到Daniels。导演Boyle一路从猜火车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不断升级的批量闪回,花哨剪辑和精致调度在此集中爆发。剧场和舞台式空间,演员走位,大多封闭室内运镜,唯一个室外大全景,台下“乌合之众”隐喻都有巧思。牛腩羊耳朵:索金的台词子弹速密集度剧本风格真是太强大了,先不说Boyle的导演角色被压制到消失不见,连法斯宾德和温斯莱特两位名角的表演都失了很多个人色彩,丹尼尔斯更是直接从新闻编辑室片场走来的吧。三段有限时空的浓缩抓马是很过瘾,可惜在剪辑上却没有好好利用对比的优势。最后洗白乔布斯真是大败笔。VincentLan:索尔金标志性的walkandtalk被滥用到了模式化的地步,从头吵到尾却几乎没有增加角色的一点点深度,真是可惜了丹尼博伊尔的执导。间谍之桥BridgeofSpies()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制片国家/地区:美国片长:分钟媒体评价综述:AlloCiné--Metacritic81/长评请参考10月14日影评菲德里戈★★★★☆4.5/5VincentLan★★★★4/5查无此柴★★★★4/5同志亦凡人★★★★4/5徐佳含★★★★4/5PeterCat★★★★4/5柳莺★★★☆3.5/5小玄儿★★★☆3.5/5菲德里戈:这世上大概找不到比斯皮尔伯格更会唱主旋律的导演了。你可以认为这和红歌没什么两样,也可以对通篇的核心美帝人道主义价值观表示作呕。但不能否认这次确实选了一个好故事,讲了一个好故事,甚至无比正确的价值观本身都非常动人。冷战的肃杀和个人在国家机器前的无能为力亦不禁令人扼腕,看好奥斯卡。VincentLan:在全片几乎都是对话戏的情况下不但不让人看得腻烦,而且始终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真的是大师手笔。摄影的胶片感非常棒,再加上柔软的光线和复古的背景,恍然有回到7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感觉。TomHanks的表演很棒,MarkRylance更是直接锁定奥斯卡男配提名。政治描写太过主旋律减0.5分。查无此柴:老江湖巨头的正常发挥,为科班教科书撰写的亲民主旋律史诗拍摄指南:如何不高冷地处理高冷题材,如何善用镜头语法及中心思想,如何不动声色地政治正确。同志亦凡人:一个人道主义律师,奔走在美苏超级大国之间,为一触即发的冷战牵起细细的红线。看斯皮尔伯格拍这种主旋律电影,就是明知不会有惊喜,也要拜服在导演教科书般工整的掌镜之下的,讽刺的是学院近年反而不待见这种正统学院风格了(我叫你们做...)徐佳含:一部严谨、克制的间谍片,影片整体节奏和情感基调的把握十分到位,不失为一部佳作。导演斯皮尔伯格手法老辣,一边帮助美国再次将自己置于这场人道主义拉锯战的上风,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一边通过一种共识的情感震撼、感动着观众。但影片总体来讲中规中矩,并没有非常惊喜的瞬间。柳莺:主旋律哪家强?斯皮尔伯格好就好在克制二字,不乱煽情点到为止,主线兼具严肃幽默,人道主义大旗举得不动声色。支线简短紧凑,最后千河汇流,干干净净。侦察机被导弹击中一段特效不能忍,是片中唯一方寸大乱的片段,为了场面而场面,艰难弹射降落伞的手指特写,是在向拍摄过E.T的自己致敬吗?猛于炮火LouderThanBombs()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制片国家/地区:挪威/法国/丹麦/美国/德国片长:分钟编辑部评分牛腩羊耳朵★★★☆3.5/5柳莺★★★3/5丸子★★☆2.5/5马西★★☆2.5/5PeterCat★★2/5牛腩羊耳朵:导演有些非常好的想法,叙事方法的多样性,三个主角相互疏离却都与逝去的人亲密无间,影像和声音的运用风格保持了前作的风格化。可惜那么多想法放在一起看就莫名其妙了,问题讲的不明不白没头没尾,没有一段表现的够有情绪和力度。柳莺:想法很好,执行糟糕,电影在碎片化叙事和美国青春电影两极分裂。有几个片段还不错,但也仅限如此了。创伤愈合的电影越拍越多,是国际制作惹得祸吗?法国上映后改名为《归家》(BackHome),还能想一个更俗气点的名字吗?丸子: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一开始觉得导演是不是要干个啥大的,哎哟《大象》的双视角呢什么的,前半段太困迷迷糊糊打了十来分钟瞌睡,赶紧把自己掐醒觉得完了是不是错过什么关键了,最后发现他啥都不干。妈蛋。马西:非常失望于《奥斯陆,8月31日》导演的新作。可能导演更擅长的是对个体的描绘,而不是对整个家庭的群体描绘。一部力量和感情非常弱的电影,而在家庭题材的电影里,没有了力量和感情,电影就非常平庸了。PeterCat:好好端端的故事,尽是被剪成了一场徒有其表的杂耍。当形式完全脱离内容,电影语言孤立漂浮,最后留存的只是文艺小清新的姿态和碎片。玛格丽特和朱利安MargueriteetJulien()导演:薇拉莉·邓泽里制片国家/地区:法国片长:分钟编辑部评分:牛腩羊耳朵★★★★4/5柳莺★★★☆3.5/5VincentLan★★★☆3.5/5PeterCat★★2/5丸子★★2/5牛腩羊耳朵:其实依然是古装爱情故事很传统的讲法,只不过相恋的是一对亲兄妹罢了,法国人向来在题材上百无禁忌,触及道德问题的爱情故事大多都轻松了事。本片除此之外还融入了异常丰富花哨的电影语言,虽说跟内容本身没有多大联系,不过现代元素的加入一点也不像《绝代艳后》那么违和。柳莺:难得花哨影像没有玩得过火,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古典和现代的fushion。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这个历史故事更加好玩,那么导演完成得很好。不过问题也恰恰在此,形式并未推进内容,外表是后现代的大胆拼贴,骨子里还是古典的保守叙事。也许当下我们真的又要迎来一个cinemaofattractions的时代。VincentLan:因为我对“UsAgainsttheWorld”的情结特别受用,所以这部电影还挺触动到我的点的。套用戈达尔的话来说,两位主角就像是“世界上最后一对恋人,《新爱洛伊丝》、《少年维特》及《赫尔曼与陀罗特亚》的末代后裔。”而直升机,手电筒等现代元素的加入更强化了这种永恒感。overwrought吗?很overwrought。喜欢吗?很喜欢。PeterCat:德穆斯捷这种现代大饼脸扮相放到这个古装片里简直是灾难。事实上,按照邓泽里天马行空拍法,本片或有化腐朽为神奇可能。然而,现代元素在本片中充其量是花哨的点缀。丸子:后现代元素的堆叠和剧情上睡前故事一样的平庸叙述一结合就出现莫名其妙的违和感。所选故事题材本身过重除了讲述没有任何挖掘,全靠花哨来撑。我不讨厌风格化但讨厌不彻底的风格化,表演,台词和故事完全跟不上。反正在我看来是很失败的尝试。

编辑:丸子(北京)、10(桂林)

欧美新片指南,来自全球各地第一时间声音。

我们评分原则

5星:电影史杰作/4.5星:年度杰作/4星:击节佳作/3.5星:值得一看/3星:平庸/2.5星:较差/2星:糟糕/1.5星:失败/1星:令人厌恶/1-0星:非常令人厌恶

-FIN-

「深焦」(Deep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DeepFocus)都欢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进一步交流,请在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nr/13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