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部门被撤一次被放大的误读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328117978671209&wfr=spider&for=pc

深度报道部门被撤?一次被放大的误读

□本报记者 范占英

  近日来,数家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部门被撤的消息在网上疯传,在媒体人本就脆弱的神经上再敲重锤。该消息颇给人媒体“自断命脉”之感,让人悲哀,又令人费解。经《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原来,深度报道部门被撤,不等于媒体放弃深度报道。网上的这类传闻只是一场不该发生的误读。

  现象:网传深度报道“土崩瓦解”

  截至6月14日,名为《又一个深度部分崩,又一个深度部主任离职》的   与此同时,媒体深度报道的困境引发了深入探讨。中国青年报社原特别报道部副主任、现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刘万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不做深度报道的媒体能数得出来,现在,做深度报道的媒体能数得出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年,是纸媒深度报道土崩瓦解之年——从事深度报道的采编人员流失严重,报道质量下降,选题同质化严重,审查和自我审查过严,很多选题不能做,能做的大部分是“伪深度”。

  《京华时报》原深度报道部主任康少见也对记者说,近年来优秀深度报道的产量非常低,政治风险、不能刊发的风险却非常大。以上种种,经过传播、发酵、误解,导致纸媒深度报道“难有作为”“前景黯淡”的声音在圈内迅速蔓延。

  有关深度报道的各种困难和困境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深度报道部不设也罢。

  反思:面临困境但仍无法取代

  深度报道部门难以为继、分崩离析的信号在媒体人心中的潜滋暗长,引起了业内关于深度报道部门存续与否的思考,也由此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反思。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侯虹斌指出,《京华时报》撤销深度报道部的消息,想必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想想自己多久没有看纸质报纸,是否对着手机屏幕须臾不离就明白了。”侯虹斌认为,现在确实还有一小批媒体精英在坚守,但是,传统媒体绝无可能再有那么庞大的体量容纳多层次、多元化的媒体人了。

  新京报社社长助理、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学东认为,这些年,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其实一直非常艰难。许多媒体的深度报道记者转型离开,固然有自我选择的原因,但也跟许多媒体不够重视深度报道有关。投入、人力配备、职业培训能否跟得上、采访报道是否顺利等,都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部主任王莹则从改革深度报道记者的薪酬机制方面进行反思。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媒体普遍采取的“低底薪+奖金”的薪酬,对于普通记者确能起到激励或调控作用,但是,对做长线为主的深度报道记者而言,需要高底薪才能反映记者的工作量及其价值。她还认为,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机构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唯有通过深度报道对复杂事件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足够的专业性,从而无法被取代。

  专家学者及一线从业人员的反思和讨论大都认为,深度报道部门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深度报道本身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深度报道之于媒体的价值与作用无法被取代,不仅不能被撤销,而且更需要被呵护。

  实情:为了壮大的撤销

  在深度报道部门被撤“理由充分”的前提下,经过记者的进一步了解,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浮出水面:深度报道部被撤只是一场不该发生的误读。

  康少见告诉记者,报社的深度报道仍然要做。《京华时报》的深度报道部并到机动报道部(又称突发新闻部),原有人员待遇不变、业务不变,两部门合并后,国内突发事件和深度报道由一个部门主任协调,这样安排也有其工作便利优势。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也表示,5月底传闻“《北京青年报》裁撤了深度报道版组”的消息不实。田科武通过其个人微博辟谣称,《北京青年报》正在组建深度报道和机动新闻部,新部门可以更好地为深度报道提供选题和人力支持,目的是加强深度报道,并保障深度报道的人力成为一潭活水。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吴湘韩明确告诉记者,该报撤销特别报道部,不是不做深度报道,而是为了加强深度报道。据他介绍,该报一直重视深度报道,此前的深度报道并非只是由原来的特别报道部来承担,《冰点周刊》、经济部、教育科学部、法治社会部等部门也做深度报道,只是不集中,分散刊登在各自负责的版面上。原特别报道部主要负责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刊登在特别报道版上。今年年初报社向全媒体转型后,新成立了采编枢纽机构全媒体协调中心,原特别报道部的采编人员除调出1人担任官微运营室主任外,其余的转入该中心,原特别报道部的采编人员目前主要从事的还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调查性报道采编业务。不同的是,原特别报道部负责的特别报道版由原来的一周一般出3期到现在出5期,该版的供稿也改由全报社力量支撑,报社各部门均可向这个版供稿,由全媒体协调中心协调。截至6月,除全媒体协调中心的组稿外,教育科学部、法治社会部、经济部、国际部、体育部、社会调查部、《创业周刊》、《冰点周刊》、共青团新闻中心等部门均向特别报道版供过稿。此外,《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的深度版冰点特稿仍在坚持出版,而且质量稳定。“深度报道是《中国青年报》的传统优势,不会削弱,只会加强。”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除了被误读的《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加大深度报道分量的媒体不在少数,《南方都市报》就是其一。

越是困难当口越要积极进取

□范占英

  深度报道、调查、特稿是浅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媒体树立品牌、确立优势所在。如今,深度报道记者的离职,使传统媒体不断失去核心竞争力,以至于诸多高等学府的新闻专业已然成为冷门学科。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离职的传统媒体人都能在新的岗位踌躇满志。据了解,不少新媒体、自媒体以融资、上市为目的,并没有很好的赢利模式,看不到可以预期的前景,在最初的钱被烧光,融资、上市未果之后,媒体人也离开了。更有不少深度报道记者从此走上跳来跳去的不稳定职业生涯之路。那些创业者,依照规律,自然有多一半的人要面对失败的风险。

  我们感到,越是在困难重重的发展当口,传统媒体越是要积极进取,尽快强大起来,为深度报道记者撑住一片天,铺开一方安静的书桌。同时,媒体也要用应有的情怀和担当,关心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需,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毕竟,留住成熟的深度报道记者,发挥他们的价值,与他们共同渡过难关,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深度报道记者的双赢。

拿什么留住深度报道记者

□本报记者 范占英

  尽管传统媒体“自断命脉”撤销深度报道部门是一场误读,不过,传统媒体人,尤其是深度报道记者的纷纷离职却是一个事实。深度报道记者缘何离职成潮?面对这一现象,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转型颇受欢迎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吴湘韩认为,近来,传统媒体人跳槽的很多,但因为深度报道记者业务能力强、知名度高,他们跳槽更受社会   从深度报道记者离职的去向来看,选择新媒体平台的不在少数。如《京华时报》深度报道部主任康少见转投腾讯,《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王星转投搜狐,《财经》杂志知名记者欧阳洪亮转投新媒体机构无界传媒……

  转型到企业担任公关也是传统媒体人的一大选择,深度报道记者也不例外。企业公关很多工作都是和媒体打交道,而记者对媒体的操作流程熟悉,在传媒界也积累了众多人脉,工作起来自然驾轻就熟。据了解,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公关部负责人,大多都是媒体人出身。

  当然,除了选择新媒体和企业公关之外,也有些资深媒体人选择创业,如《财经》杂志原副主编罗昌平创办了优恪产品检验网络平台;或涉足其他行业,早先的新华社杭州分社记者吴晓波如今已是知名财经作家。

  选择更为多元

  分析深度报道记者的离职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大体包括3个方面。

  首先,高薪吸引。目前我国市场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互联网公司,经过多年的跑马圈地、资本运作,已是利润可观、财大气粗,滚雪球般增长的收入引来传统媒体的“金凤凰”在情理之中。而与之相比,传统媒体的薪酬待遇普遍是基数低、成长慢,特别是对于投入高、产出慢的深度报道来说,其从业者的薪金显然不够给力。相较之下,作为价值高地又前景可期的互联网公司等自然更具吸引力。

  其次,悲观情绪影响。在当前报业广告呈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整个传媒行业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从业者人心惶惶,普遍为传统媒体的未来而焦虑,不少人唱衰传统媒体,认为这艘大船即将搁浅,船员们继续留守的结果将是面对中年失业危机。加之深度报道、特稿及调查类新闻的采写周期长、难度大、受限多、风险高,深度报道记者便纷纷选择了离开。

  再次,多元化时代带来新机遇。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只要有梦想、肯付出,就有无限的可能。深度报道记者也面临着多元化时代的多种选择,特别是像创业等更能发挥个人价值的选择,强烈吸引着这些传统媒体的精英人士。罗昌平就告诉记者,收入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他希望做一些对社会有实质性影响的事情,有更大的空间和平台发挥价值。

  呼唤更多关怀

  深度报道记者的纷纷离职,使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瓶颈。没有优秀人才的强有力支撑,媒体将失去核心竞争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首先是变革薪酬体系。《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部主任王莹指出,以目前传统媒体普遍采用的低底薪的薪酬制度,深度报道记者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怎样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调动深度报道记者的积极性,又使媒体能够承受,值得媒体管理者深思。在这方面,《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次是加速改革、加快发展。康少见认为,只有传统媒体真正发展了,让深度报道记者看到光明的前景,大家才会选择坚守。

  那么,传统媒体是否真是所谓的风雨飘摇中的大船,载不动深度报道记者风华正茂的青春?不少传统媒体人对此并不认同。在王莹看来,传统媒体的最大唱衰者是自己,许多人在有意无意地放大悲观情绪。王莹认为,困难确实存在,但只要正视困难,传统媒体或者更准确地说,机构媒体的专业化内容仍是刚需,专业媒体人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吴湘韩则指出,传统媒体通过积极转型,可喜的变化在不断发生:不少传统媒体开展全媒体运营,力图全面占领PC、手机等终端。当传统媒体的竞争意识真正觉醒了,未来仍然值得期待。许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传统媒体,利润也在逆势增长。这或许说明,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是可以通过努力突破的,而专业化的机构媒体及深度报道记者是永远有需求的。

  当然,对深度报道,包括特稿、调查等加大投入力度,减少发稿限制,加强版权保护,给深度报道记者更多的成就感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详情请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nr/14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