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的逆袭人生

明代的苏州城有这么四户人家,他们在后来的历史上非常出名,都是因为家里的小孩。而他们的小孩从小分别是这样的,小甲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成诵,9岁作诗,被称为“神童”。小乙聪颖明智才锋无前,16岁参加乡试,得了第一名。小丙天资聪慧少长文理,家里是一本藏书都没有,却自幼无所不通。还有一个小丁,他两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还站不稳,9岁都口齿不算清楚。

显然,这是三个神童和一个笨小孩的故事。长大之后,他们的结果如何呢?小甲书法一绝,人称“明朝狂草第一人”,小乙乡试第一名,后来卷入了科场案,从此浪荡江湖,当然也成为了一代名画家。小丙26岁高中进士,因为长得不端正不得入翰林,诗写得极好,后人誉为“吴中诗冠”。而那个笨小孩小丁,一生9次参加乡试均铩羽而归,但是最终却成为一代宗师,诗文书画俱佳,人称“四绝全才”。

前三位成才不稀奇,出人意料的是最不起眼的那个笨小孩,竟然超越了那些“神童”,他们分别是谁呢?甲是祝枝山,乙是唐伯虎,丙是徐祯卿,而丁则是文征明。他们正是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按照正史的叫法,应该是“吴中四才子”。这其中为什么看起来最笨的文征明,别是看起来他从小就真的笨。为什么他最终成为了成就最大的那一个呢?甚至后来连桀骜不驯的唐伯虎,都扬言要拜他为师。

文征明这个奇迹笨小孩,究竟是如何逆袭的呢?咱就从唐伯虎拜师这件事说起。这要说起来,文征明和唐伯虎是少年订交,在拜师这个事情发生之前,两人还一度闹掰了差点断交。那是在唐伯虎遭遇科举舞弊案之后,心灰意冷放浪行骸之时。文征明和唐伯虎交情的事,当时文征明见唐伯虎状态不好,有一种那个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了,就写信劝说唐寅唐伯虎,让他自己注意点振作起来,别搞到最后一事不成的。

结果这封信把唐伯虎给惹毛了,他不仅没把文征明的劝告放在心上,还写下《与文征明书》态度嚣张言辞刻薄,大意就是说我生来性情就是如此,你要是看我不顺眼,那就别给我交朋友。都闹到这个份上了,唐伯虎后来又为什么一改往日的态度,转而对文征明表现的是既恭敬又钦佩,甚至还要拜这位30多年的老友为师呢?

这事跟唐伯虎科举失利后的一场冒险经历有关系,那会儿唐伯虎刚从宁王府逃出来,那一代宁王叫朱宸濠,是朱元璋的武世孙,他的封地就在南昌,当时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那是著名的荒唐皇帝,他没有孩子,宁王朱宸濠就想了,你没孩子那我就意图夺取皇位,就觉得自己有机会。这事怎么说呢?朱宸濠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沾点基因有点名分。

如果网络人才奋发图强,也不能说就一点希望都没有。很显然,朱宸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效仿王莽礼贤下士非常谦卑罗致英才博取名声。正德9年,宁王朱宸濠就给文征明和唐伯虎都送来了聘书和聘礼。文征明不动声色说自己病了,不好意思实在来不了,还把聘书和聘礼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唐伯虎这边欣然接受,也许唐伯虎当时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文征明不接受呢。怎么看这个宁王朱宸濠也不过就是文艺事业的支持者,去给他效力那是好事。

没有远见这事不怪唐伯虎,毕竟当时是正德9年,也就是公元年。那个时候宁王谋反的迹象还没有露出来,朝廷有所警觉,最早的时候,也是到了正德13年了年。结果唐伯虎就去了,没过多久就发现宁王架势不对,看样子是要谋反。可是这会儿已经进了贼窝了,唐伯虎也不敢直接说,我不跟你玩了,这不掉脑袋吗?只能靠着装疯卖傻日日酗酒,最后是“佯狂使酒露其丑秽”,这才被宁王赶了出来。

也正是经过这么一件事,唐伯虎对于文征明是彻底服了。于是写信给文征明,说我要拜你为师,我只求能有一个角落让我和你坐在一起,就能够消溶我那渣滓一般的心。想当年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比你大几个月,但是我愿意效仿孔子拜项橐为师那样拜你为师。我可不是口头上表示甘拜下风,我只是心里已经拜服在你的面前了,所谓“非词伏也,盖心伏也”。文征明是怎么能够在根本没去宁王府的情况之下,就能够预判此事不可行的呢?

从小资质远不如唐伯虎的文征明,怎么会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呢?这事就得从文征明的成长经历说起了。唐伯虎是天才型选手,出身屠户之家,竟然能够少年显名江浙第一,简直不可思议。相比之下文征明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身体不好那就算了。唐伯虎高中解元的时候,同岁的文征名还在第二次落榜当中,智商也没有跟上。不过有一点,文征明实在是优越,他什么优越呢?家教,可以说文征明的家教是唐伯虎,甚至当时很多文人都不可及的,父亲文林是秉承着不惜一切代价,投资教育的家族理念。

当他发现文征明不够聪明,尤其是对比唐伯虎这样的孩子,显得过于平庸,甚至于在平均线以下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他是这么鼓励儿子的,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意思就是说,我儿别看伯虎有才,能高中解元,但是他那个人为人轻浮,做事不稳当,人生的道路恐怕是越走越窄。而我的孩子,你将来的成就绝对不是伯虎所能及的。

这真的是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而且不光是口头上的信任,父亲文林还不惜重金为文征明请了很多昂贵的一对一家教。首先是正经的功课八股,文林请到了吴宽为儿子做家教。吴宽在成化8年会试殿试连中两元,双料的冠军,后入翰林院,官至礼部尚书。再来是才艺家教,老师也是一等一的,书法老师李应祯。这什么级别?有人说李应祯是“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明朝第一”。

这话说的很明白,当时明朝的书法界他是老大,当然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了,但也足够说明这个人的书法功力。绘画方面文征明拜沈周为师,沈周不用说了,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明代人都认为文征明的画,山水出沈周之右,写竹得夏昶之妙。绘画老师除了沈周,还有一位老师是夏昶。夏昶也是不得了,画竹的高手,时推第一。

这个家教阵容也太卷了吧?作为一名府学生,文征明恰巧出生在荫官制受限的年代,也就是没有办法靠封妻荫子靠父亲是进士,他就能够自动得到官职。文征明是第一批必须投身科考,否则就得捐钱耗资捐官的官员后代。而文家的家庭条件穷,所以只能在教育上“卷上一卷”。结果文征明九次科举都名落孙山,科举这条路硬磕都没磕下来。那怎么办呢?父亲文林又站出来了,一如既往地信任儿子支持儿子,说你聪明有限,爱好又太过于广泛,所以考不到高分,中不了举人是正常的,但是你综合素质好后路还很长不要担心。

正是由于父亲对自己的信任,加上在父亲的引导之下,文征明很早就进入了苏州的文化名流朋友圈。不仅学习了艺术方面的能力很高,人格修养方面也得到大幅地提升,所以文征明的前半生即便在参加科考一再失败,仕途暗淡的情况之下,也没有病急乱投医,把宁王的聘书当作天赐良机。而是冷静地审时度势,让他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大危机。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文征明在拒绝宁王聘礼这件事情上显现的远见卓识,竟然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次转机。

什么呢?他当官了,不过面对这期盼了大半生来之不易的官位,文征明只做了三年,就坚决地辞职还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嘉靖2年那一年工部尚书李充嗣巡抚吴中。受刑部尚书林俊之托,向朝廷举建文征明。当时已经54岁的文征明,就这样以岁贡生的身份,赶赴京城准备参加考试。说是考试,其实当时李充嗣林俊两位尚书,包括吏部尚书乔宇,都十分看好文征明,四处称赞他的才华。所以文征明后来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直接被授予了翰林院待诏。

他们为什么如此看好,甚至一定要举荐文征明呢?理由有三,其一是文征明奔丧“却赙金几千许,宁庶人累招不赴,气节有如此者,气温粹之养,介特之行,深博之学,精研之笔法,皆眼中所少”,意思就是说文征明当年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往温州奔丧,他的父亲在温州当官。当地人就为文征明准备了几千两的赙金,相当于咱们现在葬礼上的白包。其实收了也合情理,可是文征明坚决不收,他说我父亲在跪地做太守,从来没有从公家取过一分一毫的钱财。

用死去的亲人来为自己牟利,我是不忍为的,我就是再没出息,也不会让死去的父亲因为我而在名声上蒙上一丝的污点。其实当时文征明的家境还挺艰难的,这个举动让温州人民十分感动和钦佩,为此特地修建了一个却金亭。他们连连感慨,说清官已经是不多见了,清官的儿子还能如此不为金钱所动,更是没有见过。如此气节,是文征明被推荐当官的理由之一。其二就是学问深博笔法精研,尽管一次次参加科举又一次次落榜,但是文征明并没有孤注一掷,把全部精力都投进八股文的钻研。

而是选择了相信父亲,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自己喜爱的书画创作。所以陪伴着科举的一次次失败,他的诗文书画的造诣却日益精进。综合素质确实很高,这是原因之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征明拒绝宁王征召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钦佩不已。虽然文征明的理由没有那么硬邦邦,直接说我看出来你谋反了,我才不跟你同流合污。可是他在态度和行动上,确实是拒绝得非常坚决,这在当时看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三个理由让文征明终于有了一个当官的机会,尽管翰林院待诏就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可以说是翰林院里最低的职位。可是文氏家族对于科举做官,一向是态度积极,所以文征明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后,他还是诚心诚意地写了《谢李宫保书》向李充嗣表示谢意。可是奇怪的是,才过了三年,理论上只要通过政绩考核就可以得到升迁的文征明,却坚决地毅然决然地辞官回苏州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辞官的原因,文征明自己没有明说,但是后来的专家们总结了这么几点。首先是身边的同事都看不上他,什么意思呢?文征明并不是科举出身,这在明朝的朝廷里是会被歧视的。当时就有人当着文征明的面揶揄他,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意思就是说我这又不是画院,怎么有个画匠在这呢?还有说的更难听的,什么“文某当从西殿供事,奈何辱我翰林为”意思就是说姓文的连科举都没有考过,就不应该给他正式编制,还进翰林院?还借我们翰林院,翰林院是考在前几名的人,庶吉人一甲二甲的前几名才进翰林院。你这不是在侮辱我们吗?

说的是一句比句难听,你想文征明是个什么人?读书人而且又是一身的清风傲骨,怎么能够听得下去这些话呢?再一个文征明的人生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些大事件。之前宁王谋反算是一个大事,当官以后又经历了所谓的大礼仪事件。大礼仪事件的起因还是因为明武宗无子,去世的时候没有亲生的皇子继位,那就意味着明孝宗明武宗这一脉绝了嗣了。后来的嘉靖帝进京以后,内阁的辅臣和一众高级文官,就要求嘉靖帝改认明孝宗为皇父,也就是明武宗的父亲,他的伯父为父亲,张太后为母后,改任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生母兴王妃为皇叔母。

这忽然上位,就被要求任他人为父母,年少的嘉靖帝自然是不肯答应的。他依据明武宗的遗诏,坚持我是继统而不是继嗣,所以我要尊奉我的亲生父母为帝后。这事怎么说,本来是应该是一个法律问题,最后却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当时文征明亲眼见到嘉靖帝大怒,说大臣们不守规矩,多个大臣被廷仗,其中17人先后被打死,四品以上的官员夺俸,还有十几个官员去戍边了。

总之,凡是不跟嘉靖帝站在一边的,都倒了霉了。文征明站哪边呢?他没站队,还是那招,我病了出不了门,不好意思不掺合你们的这些事。那么他是不是真病呢?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文征明的内心是有自己的坚守,不符合自己内心规矩的事情,他一概不想知道也不想问。

他能够毅然辞官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条件好起来了。明朝中叶吴中书画文化兴起,和唐伯虎一样,文征明是可以以书画才能立足于文化市场的,他的声名和利润都不差。而在北京当官衙门清苦收入非薄,再加上长安米贵京城米归,居大不易。回到苏州就不一样了,以文征明的声望,他的书画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了,给他和他的家族带来了丰厚的报酬。这种情况之下,您怎么选呢?

文征明回到家乡后醉心诗书文画,一直自由自在地活到了90岁。据说到临终那一刻,他还在给别人写墓志铭,写完把笔搁在一边端坐着,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人世。那个从小并不聪明的小孩笨小孩文征明,而且还身体不好,一路走来反而成就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得享高寿。诗文方面他和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书画方面他和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称“明四家”。而这份成就的来源,不外乎家族的文化积淀,自身的操守的把持,以及后天的勤奋和努力,人生会有机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nr/16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