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乡愁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74665.html

苏轼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01:52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00:45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便是苏轼在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收到一封家书后有感而发。虽然家书对于现如今的我们可能没有多大感受,但对于通讯不便、战乱不断的古代来说,家书就是来自亲人的牵挂。尤其是对于苏轼这类宦游之人极为重要。杜甫便曾在诗中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苏轼在这首词中,便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他在异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刻画了一个有家难回,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诗人形象。全词语意伤感,句句发自肺腑。它道出了苏轼无尽的乡愁,极具艺术感染力,让很多人读后落泪。

苏轼最伤感的一首词,道出无尽的乡愁,让很多人读后落泪!自古以来,乡愁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与乡愁有关的比比皆是。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词的上片开篇,“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苏轼便借雨后春景表明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幽怨。它的意思是说,春雨后的景色更加的清丽动人,但我这个离别故乡的人,有家不能回的幽怨却始终难以清洗。一向豁达的苏轼,在面对乡愁的时候,也不得不发出人生中伤感的叹谓。

紧接着两句“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苏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固山美丽的景色。即北固山三面临水,那层层叠叠的青山,像极了少女头顶上青螺形状的发髻,而那蜿蜒的流水,则像是碧玉做成的梳子一般。但他乡的山水再美,终究不是故乡的景色。无形之中,苏轼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下片开始,“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苏轼道出了他写下这首词的缘由。即苏轼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书信,信中问他何时才有回家的计划?其实词到这里,苏轼内心的伤感便已经体现了出来。身为宦游之人的他,其实身不由己,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伤感中又透露了现实所带来的一丝无奈。

最后两句“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则是苏轼情感的爆发。心里的乡愁和不能回家的无可奈何,苏轼决定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但最终也只是东风吹破了苏轼的千行热泪。这里苏轼用了“破”字,不是“断”字,说明东风也吹不干苏轼因乡愁而流下的泪。无尽的乡愁便在这两句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乡情,是苏东坡漂泊一生的精神支柱,乡愁是他终身没有实现的夙愿!他从政四十年,在朝廷七年,在地方任上三十三年,被佞臣诬陷四处贬谪,无时无刻不想念家乡,也写下了许多思念家乡的诗词:

我在西胶望西川

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

峨眉翠扫雨余天

夜来幽梦忽还乡

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

向往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想见青衣江畔路

白鱼紫笋不论钱

归去来兮

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这些诗词无一不是苏东坡抒发自己对家乡眉山的思念之情。

00:42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这是苏轼送别好友苏坚归吴时所作,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写词人思归心切,就苏坚之“归”,抒说己之“归计”,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归期天已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侍妾朝云团聚。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作者春衫。

全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词写思念亲人含蓄深沉,风格婉曲而又旷放。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看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苏东坡为王定国接风的席上,王定国的妾柔奴,歌唱得非常好,歌声非常美,使人心静。苏东坡本来以为被贬的王定国会非常憔悴,就很问柔奴,心态是怎么调整这么好。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柔奴的回答触动了苏东坡的内心,当即作词一首《定风波》。离开黄州后的苏东坡,再也没有回来过。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遭遇政敌迫害痛苦无解时,他就会想起黄州,甚至打算重新逃回到黄州去,在东坡上重新开始耕种生涯。黄州是苏东坡最美好最温暖的人生记忆,是他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

我们

生活要有滋味,必是书

香为伍,必是阅读伴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nr/17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