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锦新京报13年,精神气质从未改变

自年创刊以来,新京报始终不忘初心、不负作为一家媒体的使命,坚持“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生产出一篇篇优质重磅报道,成为业界标杆。这十三年,又是传播形态不断迭代更新、风起云涌的十三年,面对新的传播生态,新京报积极考虑自身应如何以一种新的姿态嵌入这个全新的传播生态链条当中,在内容形态、报道方式、平台建设上不断突破,在转型与蜕变之路上尝试种种可能。

新京报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学界业界各位导师、同僚出谋划策、鼓与呼的印迹,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值新京报十三周年之际,新京报传媒研究约稿各位专家、学者,讲述他们所看到的新京报十三年,聊聊他们与新京报的故事。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范以锦。他曾经力推创办新京报,作为合办方之一的负责人在谈判签约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与这份报纸有着特殊情感纽带。在他眼中,新京报的13年,是怎样的是13年?新京报变了还是没变?范以锦在这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

新京报变了没有?变了。有很大的变化,变的方面可以列出一大串,但坚持不变的是精神气质。

阵地虽转移,报格仍坚挺

作为一家市场化程度高的纸媒,新京报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风风雨雨。令人敬佩的是,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其一直以良好的报格坚挺前行。

一件大好事

年11月11日,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呱呱落地。这是国家批准的第一家跨地域的联合办报,也是中国首家股份制结构的时政类报纸。新京报从原刊号定位更换开始到确定报名,乃至联合办报的审批,都得到了国家媒体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新京报的办报模式和发展思路上报到国家媒体管理部门之后,有关领导指出,两大党报集团合作办报符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党报集团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做大做强,是一件大好事;并在有关汇报请示材料上做出明确批示,表示赞成和支持。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把新京报作为跨地区合作办报的试点,要求有关部门注意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

时隔近八年之后的年9月,风云突变,正值鼎盛时期的新京报脱离光明报业和南方报业被划归为北京市管辖。作为曾经力推创办这家报纸,并在谈判签约中签下了自己名字的合办方之一的负责人,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并不痛快,而且有点不祥之兆的感觉。毕竟对这张报纸充满了感情,我在叹息之余静观其变。

我预料新京报进入北京管辖之后将会走完这样的程序:先从整顿领导班子入手,来个大换班,然后订出新的办报方针,报纸重新定位。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预料,许多业界和学界人士都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这种方式过去见多了,传统的做法往往会在历史的惯性中重复出现。然而,几年过去了,到今天我发稿时为止并未见到这种方式在新京报重演。诚然,进入北京管辖后新京报从领导班子成员到员工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并非“逼”走的,大多是自己选择跳槽的。我虽未弄明白怎么回事,但对北京相关部门的“宽容”和“策略”,依然感觉很欣慰。

生产经典

从新京报的一系列新闻实践来看,与未脱离光明和南方两报业前一样,依然保持着极强的新闻原创力,经营出一批又一批堪称经典的高品质作品。这几年,在我作为终审评委参加的一些年度传媒好报道评审活动中,这些好报道评审程序科学、严格,经过提名,激烈角逐,初审、复审最终进入终审阶段。我每次看到新京报的作品都有一种兴奋感,几乎每次评审他们都可以以高分获奖。年年度,新京报关于天津滨海突发爆炸事件,当之无愧成为当年年度突发事件报道大奖的获得者;评论《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章含之拿走了聂树彬的肾?》入围当年度的年度评论奖;图片报道天津爆炸系列入围当年度摄影奖;记者刘刚入围年度记者;记者朱柳笛的《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入围年度特稿奖。

新京报年8月天津爆炸事件相关报道版面

《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报道版面

其中,天津滨海突发爆炸事件的报道至今仍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京报编辑部获悉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立即派出记者第一时赶到事发现场,不只是一两个部门参与,而是将社会新闻部、深度报道部、全媒体编辑部、评论部、动新闻等采编力量都投入到了现场,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编辑部后方的组织指挥和版面策划、新媒体互动等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各部门和前后方的采编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新京报共推出爆炸事件报道包括报网即时新闻条、报纸版面71个版、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yuexi111.com/dsbys/7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