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第1次把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一对联写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北方文化惯有的是粗犷、雄浑、苍劲的特点,秋风萧瑟,黄沙漫漫。南方文化则像一位温婉多情的少女,她宁静、柔婉而又秀丽,温柔似水。而“白马秋风塞北”始终也不如“杏花春雨江南”深入人心,杏花春雨江南勾勒的意境又是为多少人所向往。

“杏花春雨江南”这简单的六个字,三个名词,两个意象,第一次出现是在元代词人虞集的《风入松》,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一位诗人,不只知道这首词,但是谁人不知杏花春雨江南”呢?

01唐宋诗文中杏花春雨江南的“前世”

杏花春雨

“杏花春雨”的意象自唐代起就开始有前人在为它最终的绝美意象和无尽韵味奠基。在杜牧笔下“杏花春雨”是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笼罩着“牧童遥指杏花村”,从此这一座“杏花村”住在了人们的心上。

五代南唐冯延巳一句“杏花开时,一霎清明雨”也颇为有名。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句“花影妖娆各占春”更是写出新意,杏花似乎第一次在古典文学中具有了娇媚、妩媚的特点

南宋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杏花合着春雨蝶舞蹁跹,杏花雨飘落在志南的衣襟上,悄无声息的沾湿了志南的衣袍,也沾染了千百年后无数人审美志趣。

陆游也写下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捕获了多少文艺少女们的芳心,“前世卖花,今生漂亮”。陆游在京都临安听一晚缠绵愁闷的夜雨,凌晨中依稀听到从深巷中传来卖花的叫和声。

江南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多次到过江南,他的《忆江南》结尾一句“能不忆江南”发出的反问?江南的江花如火、江水似蓝,风景如此秀美,怎么能不使我回忆呢?晚唐五代韦庄的《菩萨蛮》“游人只合江南老”游人愿在江南待到老去才还乡,不然还乡都会“断肠”。

而杜牧的《江南春》更可谓是蒋江南写到极致,千里莺啼,满地缠绕着绿树红花,酒旗在水村山郭上肆意招摇,结尾的“四百八十寺”和“楼台烟雨中”可谓是将江南的静穆之美写到极致,也是这首诗,使得江南总是被濛濛烟雨所笼罩。江南可谓是令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02杏花春雨江南的“今生”与审美意蕴

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如题目所言是写给友人柯九思,友人被朝野排挤退居苏州,写作这首词时虞集自身的境遇也是和柯九思类似,受小人所诽谤打击,久厌朝职。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表达的便是此时他想要辞官还乡的愿望。虞集的《夏日偶题》中不厌其烦地又表达了这一愿望“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最美诗词#

在虞集的笔下,“杏花春雨江南”不再只是唐宋诗文中令人沉醉痴迷的秀丽风光,也不再只是晕染着淡淡的忧愁,而是对故乡美好的记忆,想要回归自由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是摆脱了勾心斗角的险恶官场,杏花春雨江南对虞集而言就好似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然而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如此美好,更衬得诗人现实的感伤。

杏花打败梅花、桃花之类的“春花”,与春雨、江南一起组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审美符号。大概是由于杏花开于清明前后,清明须祭祖,前清明前后春阳和煦,春风骀荡。而我们对江南的一个普遍审美意象便是“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似乎总是被空灵迷蒙,静雅清新的洗浴笼罩着,它既住在我们心里,也像是一场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回想与缥缈梦境。

“杏花春雨江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单纯而阔大的风景描写和意象组合,杏花和春雨作为寄托情感的意象,以及江南作为地域的绵延千里,远远突破了虞集个人心志寄托的范畴,包含了普遍欣赏和广泛共鸣的审美内容、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别忘了给豆蔻在文章末尾点个赞

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bbfz/17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