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
“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也就是说你家小区对外开放了!以后你可能买不到有“小区”的住宅了!也许你家原来的绿化用地将变成停车场?未来,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
逐!步!打!开!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都炸开了锅!
首先我们先来解释解释
什么是封闭住宅小区?什么是“打开围墙”?
对外开放
网友上传的美国公寓图
在美国,通常只有“街区”的概念,而没有“小区”的概念。住宅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有围墙的,通常是极少数超级豪宅。
封闭式小区
华盛顿街道和北京街道对比
封闭式小区大都有明确的边界,这叫做“红线”,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区的围墙和大门,将几幢建筑物、公建配套、绿地以及称之为邻居的人们,一道划了进去。
为什么要“打开围墙”?
这一说法,颠覆了年后的小区“主流”。年福利分房改革之后,商品房成为住房主力军,封闭小区风靡全中国。此番城市规划思路“大变脸”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逻辑?
总的来说,这项措施想要实现的就是——
“窄马路、密路网!”
不再建封闭小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人类生活的进步,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曾经,从散乱分布的城市民居,转向一个个封闭式的小区,这是“那个年代的进步”。而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新建小区要推广“街区制”。很多人乍一听这个消息,觉得很担心,封闭小区的种种“好处”瞬间涌上心头,对“街区制”的陌生也与之相伴。而城市规划界则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与市民们的纠结形成鲜明对照。
开放封闭小区意在“好用”与“方便”
“不再建封闭小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不妨先从北京的堵车讲起。
北京为什么这么堵车?原因之一,是北京城区的大院、小区比较多。每一个封闭式的大院或小区,就是城市道路网络上的一团“障碍物”,本来可以顺畅直行的道路,不得不绕“区”而行,细密的街道纹理就此被中断、打碎。而形成各个“院内”、“小区内”道路的相对闲置,降低了有限道路资源的使用效率。
尝试着减少封闭空间,不仅是为了交通顺畅,也是为了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国内很多城市里都建起过一些宽敞、笔直的大道。一开始市民都觉得好看,很快,又开始“吐槽”。生活在这类大道两边的居民们发现,这里缺少树荫,缺少公厕,缺少小卖点,缺少人行过街地道或天桥。总之,足够好看,却不够好用,让人觉得“不方便”!中国的城市,经常过分追求视角好看,而忽略其“好用”与“方便”。
“不再建封闭小区”,实行“街区制”,无论从交通考虑,还是生活便利考虑,都是为了让城市“更亲人、更方便”。在街区式的城市地区,主干道、次干道、普通街道和楼群间的小路,就像一个人的主干血管、次主要血管和毛细血管,从多个层次,输送人流车流。
实施“街区制”你将获得哪些“福利”?
在“街区制”下,街区单元会被规划控制在合理规模,“临街”的建筑物增多使得服务业新增不少空间,有利于增加解决就业的机会;公园、花园、绿地等资源的公共开放性更强;市民生活必需的超市、小店、报刊亭、公厕等,可更方便地触及;基层政府机关、社会保障机构、医疗教育机构等,也谈不上什么“门难进”,因为,没有门了,处处是门了。
“街区制”出现在中央文件里是新鲜事。但是在全球各地,甚至在咱们国内的一些城市,并不陌生。这些年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妨回想,以“方便人”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大多选择街区制。国内诸如成都、宜宾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经尝试了“街区制”,并且品到了甜头。
这个消息刚发布,就引来热议,
根据网友们反应,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派
不合理!坚决反对派
支持!就该突破!改革派
应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派
不合理!坚决反对派1开放后,小区安全无法保障小鹿-:这不公平!我们业主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小孩的安全如何保障?风险谁来承担?还有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人口这么杂住宅安全怎么保障?!s柠檬有点萌:花大钱买高档封闭小区的不就图个安全吗,真是烦烦的。2物业和公摊难道政府都会赔偿?慕周square:那么是否是由政府统一路面建设?物业管理怎么办?物业费怎么算?逐步拆除由业主所有的围墙,是否有拆迁补偿?那之前买房支付的公摊面积的钱给退吗?老路新标:据说小区内土地使用权为小区业主共有,且每年所负物业费中含小区公共土地和共用场所及设施养护费用。拆围撤封如何解决这些权利问题?3小区变成路,一堆麻烦事!想3想4想大令7:小区敞开后,停车算违停?地产圈网友:小区建设时为了美化,当初追求曲径通幽小路,路的标准也是非机动车道,真打开,以后谁来改造?遇到绿化直接铲除?小区业主愿意让楼下成公共通道?4配套政策咋办!全体业主意见听了么?瞌睡小姐s:人口素质、法律、执法都跟上了吗?什么都想一步到位跟发达国家学,理想不错可符合国情吗?付文舒:配套政策想好了吗,开放后管理应该怎么办,出问题还是物业负责吗?家和万事兴chzh:是否拆围墙,有没有问问全体业主的意见?5别墅、政府大院、老建筑也开放?苏信sh:岂不是不再有四合院,不再有某某大院,古老的苏州园林也是封闭式的。一想想以后一栋楼四周都是马路,白天堵,晚上车也能围着一栋楼,没有夜深人静的时候了。万胜宝宝: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房子就是看中了小区的环境,这下成了公用的,谁给我的房款买单!住的别墅也要拆吗?6公共设施不均衡,封闭式小区有其必然性吸萌大官人:封闭式小区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常见。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共设施不均衡(包括景观、安保系统、停车设施、运动设施等)的问题。例如国内的大多数大学内都有优美的景观和足够的篮球足球游泳等场地以及图书馆,但是学校围墙之外的城乡结合部里条件都十分简陋。拆掉围墙一定会吸引周边大量居民来使用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支持!就该突破!改革派1国外已有先例,不尝试怎么知道不可以?刘德科:其实,不设围墙的住宅区,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纽约也好,东京也罢,住宅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有围墙的,通常是极少数超级豪宅。其实,对于不设围墙的绝大数抱怨,都是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安全感不过是个借口而已。NSNS:这样做就对了,国外的住宅没有封闭式的,节约了很多空间,中国的土地更精贵,不应该划地为牢。2交通拥堵问题将大大改善埃及的晚上:这一点之前有人讨论过,北京之堵,也有毛细血管不通畅,封闭性小区占据的道路资源不对外开放,导致过度使用环路的原因。WillSun:中国的小区现象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结构不合理,空间封闭。中国大型商场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居民区街道不开放,临街的商铺太少。小区开放对交通问题的改善也太过重要。堵车会少得多。如果公交系统能顺势散步到这些细密的路网里,那街上的私家车会越来越少。
现在中国的城市脉络即将打通,一定会有不适。安全问题,建设问题,改建问题,短期内都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一旦这个成熟的系统覆盖中国的城市,也必定会神清气爽。
3小区开放,治安问题也可以有办法解决袁奇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在一定尺度里可以较有效地解决治安问题,例如将几栋楼视为一个庭院,也就是一个组团。小区公园、公共道路则由市政费用来维护,组团内部的道路由业主来维护,每个组团内部应成立业主委员会,这样才能进行较好的协商。现在25公顷一个小区才一个业委会,已超出了人们可以协商的范围。
应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派孙不熟:街区制当然好,但目前只适用于新规划还未建设的城区。占豪:中国平原地少人多,城市最初规划导致现在路少车多,所以就长远来看,中央政策趋势仍然是对的。不过,有时候好的政策到底能否行得通也有待检验。一方面,中国没有开放街区的习惯,大部分房子都有封闭的小区,这样住户才感觉到安全。
一方面社会管理、安全监管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原来的老小区都是已经作为宅基地租给了住户,小区的面积都被买房的时候公摊了,这部分如果政府没有补偿直接收走显然是有问题,如果补偿这笔开支可真不小。
所以,个人的看法是,新建小区估计可以推行试试看效果,但老小区推行恐怕困难。不过,这一政策直接刺激已经建成小区的销售。另外,这一政策会对监控、安防相关行业是利好,会刺激相关板块的发展和股价的上涨。
专家建议应当这样落实首先,除了重要的党政军队机关外,很多基层的政府大院,不妨先去掉围墙,让自己“更亲民”。国内已有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大院拆掉了围墙,那些城市的官与民,都挺习惯。一些大学也完全可以拆掉围墙,真正的障碍大多在头脑中、旧习里。
其次,新的城市规划里要把“打破封闭”与城市服务功能布局、与社会治安综合防控提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这样更能赢得市民的支持。
第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调动城市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大家多呈现一些安全有保障、资源不浪费、服务更到位、生活更便利的“街区”。
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封闭”转向“不封闭”,得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有大胆尝试的作为,也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
来源:央视新闻、大河报、海峡都市报、江南都市报等
成都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南京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