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中国新闻学十年研究综述(—) 吴飞,吴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十年。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新闻传播事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世纪之初的十年里我国新闻学研究的脉络、基本状况和重点,本文将从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新闻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大致梳理。
一新闻理论研究
新闻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其发展、完善的过程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在实践中,也需要利用新闻学理论知识,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年,学界和业界就新闻理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究工作,研究话题仍然主要围绕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等方面展开。
(一)新闻定义作为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从19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给出的新闻定义不下百种,如此众多的定义暗示了存在的各种理论争议。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今天的研究者对于这个基本概念有了新的解读。
陈力丹认为新闻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本源于事实、较强烈的时效要求、公开性。任何新闻作品必须具备三要素:事实主体、事实发生的时间、空间。在信息时代,新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交换价值。李希光从事实的图解、事实的叙述框架、事实与信源及“新闻事实”的全球化等视角为我们理解新闻事实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他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图解事实的发生过程、为什么发生、事件的影响、如何处理事件、事件的正面或负面意义。记者通常呈现给读者的是异常图像,偏离正常的行为、事情和人物往往才有新闻价值。新闻报道永远是一个寻求官方认定事实的过程。黄旦则对中国新闻思想史上三个新闻定义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他认为,徐宝璜的定义重点是“事实”,从而要建立客观中立的报刊模式;陆定一定义的中心是“报道”,由此演变成“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理念和规范;范长江则是把“群众”置于首位,力求以此来探索新形势下党报工作的新路子。姜红指出“信息霸权”和“科学主义”思潮在新闻定义的历史界定中施加的不良影响,提出新闻定义应跳出这两大框架的限制,回归本真。年,云国强、吴靖提出“重建新闻概念”。因为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报道环境,所谓新闻“事实”不仅为媒体而存在,也为受众而存在,它是由媒体、受众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共同构成的,新闻绝不拥有对“真实”的终审裁决能力,不再是新闻机构以及记者的特权,而应作为公民行动的实践形式之一。
(二)新闻真实性年到年,研究者对于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假新闻的泛滥。年,《新闻记者》杂志开始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原本只是一次性的栏目策划,随着假新闻的泛滥而变成了每年一次的评选,到年已经连续办了9年。陈力丹指出,当新闻提供的事实越精彩,即报道中矛盾越集中,事实越典型,越有高度的情感或趣味,就越要冷静。往往在这种时候,更要查实。
年,《新闻传播》第7期策划了一次专题研讨,意在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在这次专题研讨中,陈力丹、闫伊默指出,新闻真实是新闻呈现的理想状态,新闻传播无力承担“本质真实”所赋予的沉重使命。所谓新闻真实,就是使新闻报道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即现象真实。应在现象真实的意义上衡量新闻真假。当年,学界还展开了一场关于“隐蔽性失实”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郝雨、马蕴将“隐蔽性失实”概括为:在原有事实基础上,加入一定臆断成分,凭想当然地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和扩展,或者武断地对事件的未来与结局给出似是而非的预测和推断。吴强对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隐蔽性失实”的概念不管在确立研究对象、还是在分析研究案例、乃至在探讨现象成因上,都显得支离破碎,难以自圆其说。之所以会造成种种矛盾和难堪,就在于作者没有厘清虚假新闻(或称“显性失实”)与“隐蔽性失实”的关系。同时他还指出,简单化倾向,是当代媒体报道的顽症。丁柏铨则认为,“隐蔽性失实”的概念是相对于较为明显的新闻失实而言的,是对某些包含失实但不易被觉察的报道的概括。这个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希望引起业界人士和受众对新闻“隐蔽性失实”的高度警觉。它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应武断地认为它是一个“坏的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大众对媒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然而,由于不断涌现的虚假新闻以及恶意炒作等原因,媒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于是媒体公信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被提上日程。媒体公信力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年,廖圣清、张国良、李晓静运用由梅耶建构的媒介公信力指标测量体系来考察分析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这一指标体系包含公平、无偏见、报道完整、正确和可信赖五大要素。他们的实证调查在多角度系统考察分析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同时,也为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靳一则基于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因子结构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较,总结出中国现阶段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的四个特征:为老百姓说话的媒体更可信;“专业主义”让位于“社会关怀”;“媒介操守”、“新闻技巧”成为公信力评判的次要准则;媒体与官方的关系成为最大分歧。最后,他也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征。而社会转型还在继续,媒介体制改革还在探索,各种媒介观念还处于辩论和交锋的阶段,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也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也许正是中国媒介公信力研究的重点。
(三)新闻价值今天,对于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知,但对于新闻价值的准确定义以及评判标准却还存在着争议,这就使得这个看似有些陈旧的课题仍然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bbzz/1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