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1月13日近8个小时的热烈讨论,自然建造·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青年探索奖、技术探索奖、社区贡献奖4个奖项的12个入围人(作品)全部产生。其中,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刘家琨、张永和、张雷高票入围实践成就大奖;曾志伟(台湾)、庄慎、朱竞翔(香港)则因持续贡献高品质的建筑实践,跻身青年探索奖;而林建筑、大理沙溪复兴工程系列实践等凭借各自的强劲探索特点,获得技术探索奖和社区贡献奖入围资格。
初评现场
高水平参评作品反映建筑师的真实建造活动
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的初评会,除两位外籍评委在网络提交初评意见外,评委会主席、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香港M+博物馆设计和建筑策展人陈伯康(AricChen),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葛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翔宁,台湾知名建筑评论家阮庆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均出席初评会。
中国建筑传媒奖总监南岛介绍说,按照《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章程》,中国建筑传媒奖对中国两岸三地的落成建筑全面纳入评奖范围(包括外籍建筑师作品);本届通过申报与提名两个渠道收到共计个作品(人),经组委会、评委筛选,最终88个作品(人)进入初评。其中,实践成就大奖9个、青年探索奖25个、技术探索奖22个、社区贡献奖32个。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
王澍在说明受邀担任中国建筑传媒奖评委会主席时表示,“主办方希望我们能够将评奖推动到新的一个阶段,我也在思考,其实做出来挺麻烦,但是有这个需要,因为中国的建筑师,包括两岸三地的建筑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本身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是需要思考。当时我跟南岛讲,如果要我们来做这个奖的话就要做一个有比较明确的价值观的奖,不是泛泛的建筑奖。”王澍说,本届参选作品整体品质很高,是两岸三地建筑师建造活动真实的反映,亦可引发更多的思考。
13日晚间,来自台湾的阮庆岳在评选实践成就大奖时,一直感叹,“这次名单太强了。”从首届到四届连续担任评委的崔愷也对此届建筑师水平和评选意义予以了极高评价:“今年是一个新的开始,很多建筑师,包括新锐建筑师都报来了优秀作品,他们都在不同方式上,来阐释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或者自然的建造和方法的关系,我很有启发。”他指出,作品是否能够入围不仅要看建筑本身,还要能恰当地表达中国建筑传媒奖“自然建造”的主题。葛明也总结这次评选,“突出了设计本身的意义,突出了持续性、一致性,突出了设计和建造并重,突出了本土视野和国际视野并重。以及推动国际化的努力。”
刘家琨作品《西村·贝森大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最重磅级的实践成就大奖投票过程中,原本评委们认为可能是最为激烈的环节却出乎意外地得到了一致的共识,在第一轮投票中,刘家琨、张永和、张雷就以高票胜出。而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由于十年内在两岸三地落成的建筑需3个以上作品的条件不满,未能入围。
青年建筑师作品应该赋予更多日常性
评选会也是学术思考与探讨的现场。7位到场评委们在投票环节同时分析与探讨了参评作品身上折射出的各种建造特点。王澍提出,台湾建筑师作品给他的印象是与生活的真实性的状态有关,“而很多内地建筑师的作品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在哪里?是谁在用?怎么用?那么多的建筑就是一个场景,是一个空洞的场景。他们停留在概念化的文化讨论基础上做的作品,看不到社会的真实背景在哪里。”对此,葛明也赞同,“相当多的内地建筑师把建筑当作概念、当成文学,缺乏日常性。”
朱竞翔作品《阳光童趣园》
而在评选青年探索奖的过程中,评委们发现不少青年建筑师作品虽然丰富,但是同时也表现出水平起伏不定、思维混乱、手法杂乱的情况。李翔宁希望中国建筑传媒奖,“能够鼓励年轻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角度,能坚持自己的特有语言。”另外,香港评委陈伯康(AricChen)对一些青年外籍建筑师的作品,未能入围表示了遗憾。
初评会下午,评委们还出席了在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举办的《树石论坛—自然与建造》论坛,他们进行了以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自然建造”为主题的系列主题发言,并与师生们展开热烈的沟通与交流。
香港菜园村重建(王维仁)
据南岛透露,初评结束后,组委会将安排评委分批对青年探索奖入围人的部分作品,以及技术探索奖和社区贡献奖的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终评与颁奖典礼将于12月6日在深圳大剧院进行。
除两位外籍评委外,王澍、崔愷等来自两岸三地的7位评委悉数到场。
自然建造·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由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并以王澍和陆文宇所提出的“自然建造”作为评奖的参照理念。中国建筑传媒奖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是中国首个注重建筑的建造特点和在地特点,并以推动其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建筑奖。本届由鹏瑞集团·深圳湾1号独家全程赞助。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bbzz/1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