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列独具匠心的媒体手艺人

陈瑜思

刘炳路、宫靖、罗昌平……这些都是财经报道领域的牛人,他们因为一篇深度报告而被大家所知。但或许大家并不熟知他们成功背后的名编辑——李列。

李列,留着平头,浓眉大眼,大气中透着沉静,沉稳中不失睿智。

12月24日下午,细雨蒙蒙,李列与夫人刚驱车从桐庐赶到杭州,走近了,似乎还能嗅到他们身上风尘仆仆的味道。在晚上“卓越传媒人大讲堂”上,他会为大家带来财经调查的饕餮盛宴。

专注做新闻,不断去深造

自年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李列进入传媒行业——在深圳特区报体系从事广告和发行工作。一干干了七年,但是他新闻采编之心未泯,还是想实现自己初入大学就许下的采编梦。恰逢千禧年,一朋友介绍他加入《南方都市报》(下简称《南都》),这便开启了他的采编之路。

他先后在《南都》、《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上海证券报》、《财经》、和讯网、财新传媒以及《全球商业经典》供职。从业近20年,辗转8家媒体,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算是传统媒体的手艺人,并且更爱深度报道。

在他看来,自己从业经历就是一条新闻深造之路,从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和讯网到财新传媒,恰好对应从中学、大学、研究生再到博士。他这一路收获颇多,但是也交了很大一笔“学费”——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会付出些代价。不过他更爱挑战自我,愿意尝试一切可行性,每一次离开都是他一次华丽的转身。

他从《南都》去《21世纪经济报道》的时候,已经是南都的核心编辑,到了新的环境,就意味着放下过去重新开始。“为什么要走呢?当时发现做了很多时政报道以后,如果不学经济的话是找不到原因的。”他呷了一口咖啡,淡淡地说。

他从南方系转入财经系,显然是冒险之举。在中国的媒体谱系中,南方系和财经系似乎是站在两端的——南方系站在平民和草根一端,而财经系站在精英一端。如何调整自己编辑风格,如何去适应新的媒体氛围,也是他遇到的一大难题。

但正是由于在两种体系中都有所浸淫,他能更能体会到南方系更加平实、平等,具有草根的自由主义,但是很多时候是粗鄙的,有谬误的,看问题比较浅薄;财经系的认识水平、思想深度、专业程度都比南方系要高,然而有时候是傲慢的、顽固的、保守的,不体恤真正草根和平民的。或许,他的辩证思维,也是在这一次的转身中培养起来的。

李列工作从深圳到广州,再到北京,然后到上海,又回到北京。他感觉到各地媒体各具特色:广东媒体有一点粗糙的务实,上海媒体则有一点可以精致的务实。北京媒体较高调一点,崇尚形而上的多一些,讲求宏观的多一些。

不同的媒体也见证了他不同的成长阶段,属于他的美好时光,是在《南都》和《新京报》的那段光阴。“水泊梁山是很快乐的,南都充满朝气、平等、自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狂欢;创业,尝试新事物也是很快乐的。”谈及美好岁月的时候,李列难掩心中喜悦,立马打开了话匣子。他偏爱自由无拘,不想被企业内部等级、各种人情世故所扰,更愿意一群人单纯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实践遇困难,逐步来摸索

李列在一线忙忙碌碌二十载,有三句话贯穿始终。

——“在干中学。”这就是李列一次次转身的勇气来源。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突出,财经调查性报道的涌现对拓展财经新闻报道范围,进行舆论监督有着重要作用。在新闻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财经调查性报道在独家、深度、专业等方面独具优势,成为打造媒体影响力的前沿阵地。因此李列找准时机,加入财经系。在此之前,他对于财经新闻知之甚少,但是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在干中学更高效。

不断摸索,他对于财经新闻有了清晰的认识。何谓财经新闻?凡有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财经新闻和财经调查的覆盖面。他用了生动比喻,进一步解释:社会的表面就像皮肤,市场有点像皮肤下面有血管。当我们掌握身上各种血管的布局和流动方式,用这个来看表面各种各样情况的时候,就是财经新闻。财经新闻就是在解释社会现象的一些为什么,但不是全部的为什么。他补充道,经济理性不是人性的全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完全是由钱来衡量的。

“在实践中和案例相结合,才能更加深刻去体悟财经新闻。”通过实践来提升,是李列觉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一个问题是大家迫不及待想知道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财经记者、编辑?”他们担心在学校没学习相关知识,直接出去实战会无所适从。李列倒是会心一笑,希望大家不要这么焦虑,也不要这么着急。

极大的好奇心、优秀的学习能力及强烈的责任感,这是财经调查记者、编辑应有的品质。“如果还掌握了经济学知识,那就再好不过了。当然,还要记住谦虚和谨慎,保持中立。”他补充道。

——“编辑做得好,记者是1,你就是他后面的0;做得不好呢,你就是他前面的负号。”程益中这句话一直伴随着他成长,不论到哪儿做编辑,李列都以此为诫。

没有当过记者的他,对于采写和编辑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将采、编比喻成一对原始人的夫妻,记者是出去打猎的,编辑是在家里做饭的,彼此配合。记者考虑的是怎么拿料,编辑考虑的更多事读者会喜欢什么,更能接受什么。

不同的媒体,采编的权重不一样,有的媒体编辑主导,有的媒体记者主导。一些起步时的都市报,编辑相对来说是粗加工,不用整合太多信息。一旦新闻报道往深层次发展以后——都市报开始有深度报道,编辑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以《财经》杂志为例,编辑就是一个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就成了脑,记者不过是手眼而已。

他认为擅长做记者的人和做编辑的人,往往不是一种人。记者需要有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而编辑需要擅长思考研究。但是要避免分工过度僵化,更好的情况是,记者逐步升级为编辑。

——“自我审查对每个总编辑来说都即必要又重要,关键的问题是,你认不认同这个审查标准。”这是李列曾提出对于自我审查的认识。

他提出不要将“自我审查”当作贬义词。大多数时候,媒体在社会上的作用相当于稳定器,用于调和不同倾向性,缩小认识差距。媒体必须有自我审查,也就是媒体自律。绝对的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也可能会具有伤害性,媒体需要管住自己的一张嘴和一管笔。不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对自己表达的信息要一严再严,运用文字要高度审慎。

目前中国新闻监管行业存在的问题是,自律和他律之间的平衡点没找准,他律过度替代自律。不可否认的是,他律过度会损害自律,自律、他律需要相互配合,把握好度,找准平衡。

媒体正转型,探寻出新路

如今,正值社会转型时期,新媒体快速占据了大量市场,传统纸媒日薄西山。李列将现在类比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媒体人就像以前的手工艺人,在机械化产品大量涌入占领市场后,他们也就纷纷失业了。手艺人要不就被时代淘汰,要不就抓住时机转型,但是一旦错过了合适时机,转型就难以完成。他坦言,自己因为过于执着于传统媒体的高、精、尖的手艺,耽误了去赶新媒体的浪潮了。

很多媒体人转型去了新媒体,李列另辟蹊径去了山里——在桐庐山里筹建民宿,开发起了农村资源。这一次,他转身从自己热爱的新闻媒体到了幽静的桐庐山林里,他希望借此机会能静下心来思考,多读读书。

他是一位具有匠心的新闻人,他愿意到年轻人里边去,将自己的手艺传一些给后辈们,希望社会上能出现越来越多温暖的新闻人。

他整理了自己从业这些年,将这些“不要”送给后辈,希望后辈在这些“不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砥砺前行。

不要总担心选题无从选择,但凡有市场的地方,就是选题的范围。经过一定锻炼,就能明白选择的标准是事件背后的真相有多大远。

不要总惧怕遇到禁区,总能绕过去的。新闻在很多时候是拼图式的,缺某一块,这个图也依然可以拼出来。只要能花很多功夫,把周边的图找出来,那块缺失都是没有关系的。不用特别在意禁区,绕开禁区,照样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稿子。

不要太依赖匿名消息源,不要泛化,更不能编造匿名消息源。每一次匿名信源的使用,都会不同程度消耗一些媒体的信誉。《财经》不仅会告诉读者事实还负责判断,在它的稿子里匿名信源会减少,那是因为它在用它的信誉给消息作担保。

不要总纠结专业性和解释性的平衡。不同媒体解释性的程度略有不同,但是解释性对于媒体来讲是普适性的要求。即便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也有很多不同的专业,无论什么媒体都需要解释性。就是说,出现专业名词的时候,在文章中要给出适当解释。

不要怕被同情心所乱。同情心是支撑新闻从业者很重要的素质,需要有对社会贡献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朴素的同情心而是普世的同情心。

不要总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一下子精通财经报道,在干中学,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李列从一个中文系学生走到广告人,再发展成为新闻人,如今转型成为归隐山林的读书人。每一步,他都走得很踏实;每一步,他都迈得很坚定;每一步,他都踏得很响亮。

他,一位独具匠心的手艺人,不论媒体如何发展,依然悉心打磨着手中的技能。

责任编辑

胡馨月

美术编辑

胡馨月









































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fz/10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