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被琼瑶起诉抄袭的奇葩编剧于正原来是

于正把“四月份那件事情”归结为前辈对后辈的打压:

今年四月中旬,台湾女作家琼瑶公开信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称《宫锁连城》编剧于正抄袭其作品《梅花烙》,并附上部分抄袭比对。律师表示,“于正的‘借鉴’不仅仅是创作理念上的,还有主线、支线情节和人物关系。通俗的说,是从《宫锁连城》中可以剪辑出一部《梅花烙》。”

一个月后,琼瑶正式对于正提起诉讼。

于正是中国十年来在媒体曝光度最高的编剧,也是最富有的编剧之一——除了年长他二十多岁的高满堂和林和平。他的另一身份是电视制作人,近4年来每年都至少有一部得到收视冠军,他还将陈晓、袁珊珊等艺人推上电视剧一线明星。

对于自己如何能在这个时代和社会获得成功,说白了浅显好入口但有精致的美感。具体而言,是以“好看的画面、好看的演员、强情节”为最高标准,他对一个东西最好的评价是“好好看哦”。

他还认为,汲取他人的创作进行“再创造”和“借鉴”,不是问题。一旦认定潮流往哪走,他会比以同行更快的速度去完成。对他的争议也常因于此。

非议不仅局限于作品:他曾声称要起诉自己的老师;与林心如、戴娇倩等合作过的明星公然翻脸;又与一起打天下的同伴先后分道扬镳……

对于这些纷争,于正的反应是“莫名其妙”,在自己的奔驰V6里,他说,自己怀有菩提心,普渡众生。

于正至今觉得自己很坦然,原因在于,“今日所得都是自己的努力与聪明换来的”,他反复告诫自己“不努力就活不下去。”

十年前的于正说:“这个圈子就是这样,如果你不草木皆兵,学会保护自己,那么你就等着哑巴吃黄连吧!”

以收视率和经济收益衡量的成功,于正做到了。可故事的另一面是,圈内人说他“事迹显赫,没有人喜欢”。非议不仅局限于作品:他曾声称要起诉自己的老师;与林心如、戴娇倩等合作过的明星公然翻脸;又与一起打天下的合作伙伴先后分道扬镳……诚信跌至谷底的于正从未为此真正付出过代价。

与他翻脸的人大都提到的一个原因:“他试图让所有人只能靠他吃饭,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

今年是于正第三个本命年,都说本命犯太岁。但于正相信,“再坏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

或许这次的“坏事”不会那么容易过去。琼瑶的公开信在4月末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被提及,也就在今年下半年,中央逐步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意图为知识产权设立统一的法律环境。

前辈

年年末,“编剧于正讨要《荆轲传奇》署名权”的消息频现各家都市报娱乐版。主动爆料者“于正”是一个大家陌生的名字。

《荆轲传奇》正在央视八套播出,于正宣布要就著作权问题状告香港导演李惠民和出品方。他称自己和卢薇才是该剧的真正编剧,但自己的名字却被打在了片尾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署名编剧的孟蕊(李惠民太太)和王秋雨并未真正参与编写。

这是于正在影视作品上的第一次署名。

从法理上,这是很难告赢的诉讼,一来,难以证明自己的主创地位;再有,于正当时是剧本的改编加工者,而非原创者,其位列五人之末,或也说得通。

显然,起诉让其他创作成员感到意外。王秋雨发表长文要求于正道歉,他在文末写道:“最后忠告于正,创作者不是商人,多用些心在创作上,少用些心在炒作上。”

而导演李惠民并无任何回应。最终于正也未有继续追诉事件进展。

十年后的夏天,在于正新戏的拍摄现场,《中国新闻周刊》问制作人于正:“哪些人算是你这条路上的恩人?”

“李惠民导演是第一个咯”他回答得不假思索。虽然十年前他是以近乎撕破脸的方式,离开的这个恩人。

年之前,于正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旁听生,也是个龙套演员。于正在不同的采访中都叙述了一个悲情故事:他上台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后来演戏也是,在片场紧张被导演骂,越骂越紧张。他淋了四小时大雨,却被导演斥责不会演戏。做演员无望的于正,向导演自荐了自己的剧本。

李惠民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本子,“他写东西还蛮聪明的”,十几年后李惠民向《中国新闻周刊》描述第一次看到于正作品时的感觉。次年,他把于正招进自己的工作室。

那时,率先进入内地影视剧市场的香港导演们擅长操作一些通俗好看、以情节见长的电视剧,演过《新龙门客栈》《花木兰》(赵薇版动画版)《笑傲江湖》(观剧)《飞刀又见飞刀》的李惠民是其中之一。

回顾那段时期,于正自述受教于李惠民良多,比如通过在其他作品中汲取故事元素来保持创作灵感不竭,“有时候需要看着导演以前的作品,把情节结构‘扒下来’,以备翻拍”,或者“导演会给一些定好的剧本结构,往里填内容”。而李惠民带来的香港团队也让于正见识到,一流的服装、画面应该是怎么样的。

但于正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李惠民的青睐,因为一周才写一集,“太懒了”,远赶不上有的徒弟一天两集的写作速度,“我真的做不到,因为我写作很固执,我只要自己很喜欢的情节。”今非昔比,年的于正仅用一周就完成了《宫锁沉香》的电影剧本。

现在的于正,更愿意将在李惠民工作室近三年的那些经历,描述成“男主角发迹之前的刻苦磨练的苦难史”。

“那时候他多穷啊,吃住都在我这里。”李惠民告诉记者。李惠民结婚之后,于正搬了出来,“租了一间每月元的小房子,每天打车花40块钱到李导家”——于正的记忆也不是那么清晰了,有时候说打车费30元,也有时候说50元。

他很努力,在上海湿冷的冬天中写剧本,脚趾生冻疮至见骨;但没有署名权,拿不到应得的报酬,“永远没有工资的,到了圣诞节给你一个红包,好兴奋地打开,哇!只有块。”

于正越来越拮据。年初,他离开了李惠民工作室。

有一事于正记忆深刻:父亲病危时,正在赶制剧本的于正被老板限制离开。他从二楼水管爬下来差点摔死,却只赶上了父亲的葬礼。这个故事另外一个版本是,他漏了一个细节:前老板李惠民当时借给了于正元,劝他赶紧回家探望父亲。

因为“曾经和李惠民合作过”,于正遇到了一个新的机会:跟随另一位香港导演赖水清到北京发展。

对于于正曾以自己的招牌寻找机会,借“状告李惠民”获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fz/14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