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可治吗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7157873.html
“江东”,历史地理学名词,古籍中曾频繁出现。唐以后,“江东”逐渐被“江南”取代。
今天,当我们使用成语“无颜见江东父老”,或引用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才会唤起对江东的记忆。
历史上的江东到底指哪片区域?项羽为嘛不肯过江东?
一.历史上的江东
为给大家一个直观感受,赵老师画了幅简图。
如上图所示,长江蜿蜒曲折,东奔大海,至九江时,拐了一个急弯,往东北方向流淌。从九江至南京约公里水道,长江始终保持西南-东北走向。
就方位而言,将此段长江两岸称做江南、江北显然是不准确的,叫江东、江西反而更合适些。
历史上的“江东”大致包括现在的皖南、苏南、上海、浙江及江西省一小部分,其所对应的“江西”位于江淮平原上,与江西省无关。
苏州木渎镇灵岩山
秦末,项羽起兵于江东吴中(今苏州),他的队伍号“江东子弟兵”。
孙权故里——杭州富阳区龙门镇
公元年,孙权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江东政权”——东吴。
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
“长江三大矶”之一的采石矶雄峙江东,对岸不远处就是项羽自刎地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二.项羽的突围
公元前年冬天,项羽兵败垓下,突围南逃。
项羽南逃线路,《史记》《汉书》都记述得很清楚:垓下-淮河-阴陵-东城-乌江。
项羽为什么要往乌江跑?答案只有一个——过江东!
自从西楚军事重镇寿春、陈县相继陷落,楚都彭城又被韩信攻占,江淮之间已经没有项羽的容身之地,他只能退往江东。
当然,项羽最终没能抵达江东,而是自刎乌江。
项羽南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自杀的结果出人意料,试想垓下到乌江多里地,他辛辛苦苦跑去就为了自杀?乌江又不是“自杀圣地”。
因此,我们有必要捋一捋项羽南逃过程中的细节,找出他自杀的根本原因。
安徽和县乌江镇
三.“种子”的覆灭
淮河夕照(资料图片)
项羽突围时间选择在深夜,趁汉军防备最松懈的时候,他抛下两万残兵,带“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夺路南逃。
“戏下”即麾下、帅旗之下,帅旗下的骑兵应当是项羽的贴身卫队,赵老师推测可能是“江东子弟”中硕果仅存的那部分。项羽走的是当时的“高速公路”——秦驿道,经过几小时风驰电掣,便来到淮河岸边。
《汉书》:(项羽)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
据考证,项羽渡淮河是在钟离县老渡口(今凤阳县东),这里河面宽阔,达四五百米,而渡口通常只有小船,运力有限。等汉军天亮追来,项羽才渡过去多人马。
《楚亡》(李开元著)第页
项羽率过河的多人继续跑,在阴陵(今定远县古城集村)迷了路。
项羽向农夫陈铎问路,陈铎故意指相反方向,项羽误入沼泽中。
《汉书》: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阴陵失道”对项羽的打击很大。阴陵属西楚地界,农夫陈铎算项羽的子民,他竟然把项羽给“卖”了,这是怎样的恶意或怨恨使然。项羽的统治不得人心可见一斑。
走错了路,又陷入沼泽中,好不容易原路返回,时间耽搁了,汉军也追上来了。
东城故城遗址
经过一番厮杀,项羽逃到了东城故城(今定远县大桥镇油坊李村),身边只余28骑。
《汉书》: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城县同样属西楚国,按常理,东城故城是县治所在,会配备少量驻军,但项羽在东城未得到任何补充。估计垓下之战后,西楚的基层政权瓦解了。
从东城故城到乌江须经过四隤山,今人唤作“驷马山”,著名的“东城快战”发生在这里。
“快战”有两层意思,一是交战时间短,进程快。二是打得酣畅淋漓,非常痛快。
《汉书》:(项羽)于是引其骑因四隤山而为圜阵外向,汉骑围之数重。羽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杀汉一将……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羽所居,分军为三,复围之。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两骑。
“东城快战”见证了项羽最后的高光时刻,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以28骑反复陷阵,数次突破汉军围堵,斩杀汉军近百人,自己只损失了两名骑兵。
和县乌江镇·西楚霸王灵祠
四隤山距乌江约30里,骑兵半个时辰即到。
项羽冲到乌江渡口,才发现江边只有一叶小舟,仅能载一人一马。这意味着即便自己逃出生天,也成了孤家寡人,剩下的26骑将无一生还。
突围之初,项羽是抱有幻想的,他幻想逃回江东,以八百骑做“种子”,东山再起。而随着“种子”的覆灭,项羽的幻想也破灭了。
绝望之下,项羽放弃渡江,与部下共存亡。
四.古诗里的“声音”
毛泽东书杜牧《题乌江亭》诗碑
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世评价不一,赵老师觉得有两首诗很能说明问题。
一是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是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一介文人,浪漫情怀有余,政治眼光不足。他天真地以为只要项羽“包羞忍辱”,回到江东,完全有希望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透过现象看本质,断言项羽无力回天。天下征战日久,老百姓早已疲惫不堪,谁还愿意再打仗呢?
项羽的失败其实是必然的,他穷兵黩武,残暴不仁;刚愎自用,屡出昏招;猜忌多疑,部属离叛。韩信指责他名为霸主,实则失却天下人心。司马迁批评他不反躬,不自省,至死不悟。
和县乌江镇霸王祠碑林
俗话说,“树要树皮,人要脸皮”,以项羽的桀傲自负,投降是不可能的,只身逃回江东也是不可能的,死亡是他惟一的抉择。
看着部下一个个倒下,项羽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狂斫汉军数百人(“羽独所杀汉军数百人”),终于力不能支,横剑自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不肯服输,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以这种极端的方式,为自己的失败盖上一块遮羞布。
五.乌江霸王祠
在南京浦口区与安徽和县交界处有条河,名乌江河,河上有座桥,叫乌江桥,桥北是浦口区乌江镇,桥南是和县乌江镇。
乌江河与乌江桥
需要说明的是,项羽当年的乌江河历经沧桑变幻,早已不见踪影,今人所谓的乌江河其实叫“驷马新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凿的人工河。
驷马新河往南一公里相传就是项羽的自杀地。项羽死后,人们为纪念这个狠角色,在原地立血衣冢,建亭祭祀,唐代扩建为霸王祠。
霸王祠文保碑
和县乌江镇旧名乌江浦,“浦”的意思是水滨或河口,证明这里正是乌江河的入江口。秦代,乌江浦已是出入江东的主要渡口。
霸王祠内景
霸王祠紧靠着乌江渡口,南来北往的人总会顺道瞻仰一番,文人墨客少不了诗兴大发,吊古伤今,霸王祠也就愈发的出名。从古人留下的诗篇判断,杜牧、孟郊、王安石、苏舜钦、陆游、李清照等都曾经来过这里,尤以李清照的诗最脍炙人口——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衣冠冢
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尽管失败了,依旧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本期摄影、文字、编辑/赵老师
编审/秦华监审/周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