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读过不少温庭筠的诗作,却常常忘记他诸多作品中的佳句,反而对于那14首《菩萨蛮》念念不忘;对那6首《更漏子》难以释怀;对2首《梦江南》耳熟能详。我们能够记住“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能够记住“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却常常忽略了“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也更记不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实际上我们还是忽略了,温庭筠诗作上的才华不会比词作上的成就低,这也是他能够与李商隐并称“温李”的原因,只不过“花间词祖”之名太响,将它掩盖了。今天就来介绍一首温庭筠古诗作品,展现一个浪漫的春夜,却不似《花间集》中的小词那么哀婉与伤感,反而是将爱情描绘得极为美妙,同时,还有那么一些神秘与朦胧,又那么的独特。
唐·温庭筠·春野行
草浅浅,春如剪。
花压李娘愁,饥蚕欲成茧。
东城年少气堂堂,金丸惊起双鸳鸯。
含羞更问卫公子,月到枕前春梦长。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通常情况下,这种杂言古诗都被划入七言古诗行列,而且因为诗句一般都是长短不一,故而这种古诗又被称为长短句,当然这个长短句的称法跟曲子词,即后来所称的词还是有区别的,至少精通音律的温庭筠即便将这首诗谱了曲给人们唱,但也并没有成为一个正式的词调。我们将这首诗分为前后2个部分,再加以简单的介绍。
一、前段诗句的春愁、神秘与朦胧
“草浅浅,春如剪。”短短6个字,将春天的美好作了特别的描绘。陌上草色浅浅,而春天就如同一把剪刀,将眼前的整个春色“修剪”得如此精致,草是精致的,花是精致的,就连天空中的云,都因为春天这把剪刀也变得那么精致。从这一点上来说,不知“春如剪”是否化用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同样是剪刀,同样都将春色修剪得如此美丽。
“花压李娘愁,饥蚕欲成茧。”这首诗之所以显得神秘朦胧,其实正是来源于这2句。整首诗都平白如话,2句诗同样简单,如果你只是理解为:花朵压满枝头,闺中的女子李娘心中生起了春愁,这个时节,那些蚕宝宝也应该要三眠,快要成茧了,需要多采摘桑叶回来。
这个“李娘”,温庭筠不仅用在这里,而且在其另一首七古《三洲词》中也出现过,“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说的是女子16岁与丈夫结发,虽然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因为如果是同一个人的话,这首诗可能就变成了一首不堪入目的作品了),但诗中的相思与惆怅是明显的。
也就是说,这2句隐含了闺中女子的相思与渴望。院中的花儿压满枝头,当是仲春时节,蚕欲成茧相当于做了前句的注解,这个时候,女子独自在闺房中自然有些伤春的感慨,怕是情郎不回来,恐怕花儿就将都谢了,他错过花期的同时,也错过了女子最美的年华。她渴望与他共同度过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
如果对这一点还有疑问的朋友,一定忽略了温庭筠同样是创作乐府诗的高手,而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作品风格正是借喻和隐喻,比如温庭筠有一首《江南曲》,其中有“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子。不作浮萍生,宁为藕花死。” 这里有“萍”是借喻身如浮萍;“莲”是隐喻“怜”,“怜有子”、“怜子”;“藕”则意为“偶”、“配偶”,显然温庭筠是深得江南民歌的精髓的。
二、后段诗句的浪漫与美妙
本诗的前4句还是有着温庭筠花间词式的柔美与忧伤的,但并没有与词一样让人读后痛彻心扉——甚至如果不作详细的品味的话,很多朋友可能就会觉得那几句根本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用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就是,“内心毫无波澜”,实际上品诗读词的魅力正在与此,很多作品初读不在意,细读之后就像在品一壶明前的新茶,顿时感觉唇齿留香,与你只是看着眼前的一罐茶叶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后段的4句就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自然,我们的诗人不会让我们失望。“东城年少气堂堂,金丸惊起双鸳鸯。”同样,如今的人们初读这2句依然会将最精彩、最浪漫的环节错过,因为从字面上看是上一句写人——东城少年;下一句是写景——鸳鸯。
金丸,不是金色的丸子,也并非指金黄色的果实——因为仲春时节是不该有能成熟到落地的果实的,而是指挥洒皎洁月色的圆月。比温庭筠晚了多年的苏辙曾经给兄长苏轼写过一首七古长诗《中秋见月寄子瞻诗》,其中一联是“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流金丸”也正是“浮云卷尽”后露出的月亮。
因此,“金丸惊起双鸳鸯”这一句就显得无比的浪漫与美妙了,因为前句说的是有东城俊美少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月亮从云中出现,洒下的月光惊动了这一对相拥而眠的人儿;另外,你还可以认为这是从云中钻出的月亮的光华,惊到了湖中的一对相偎而卧的鸳鸯鸟,它们发出的叫声惊动了房中的一对璧人。毕竟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形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含羞更问卫公子,月到枕前春梦长。”这2句就更显得浪漫了,而且还很有趣。由于月亮在诗中被称为“金丸”,必然是圆月,我们从月相上来说,十五、十六的月亮整晚可见,因此若是后半夜冒出的话,只能是从阴雨云中钻出,这才“惊起双鸳鸯”。女子大概是睡梦中被窗外照进来的月光惊醒,迷茫之后便是带着羞赧之色问她的情郎,也许是问现在是什么辰光,也许是问他怎么还没有睡着。最后一句更是带着甜蜜的悠远绵长,让人禁不住莞尔一笑。
“卫公子”,这3个字必须好生解释一下,才会让对这个典故陌生的朋友明白,这首诗看似寻常,实际上每个字都是有着来处的。西晋有一位中国历史上极为出名的美男子,卫玠,才华横溢,美到他坐在车上,别人误以为那是一个玉做的人儿,因此他出门都是被围观的那种人。
卫玠在去京都时,闻风而来的各路狂热粉丝,上至七十老妪,下至豆蔻年华的少女,连带着诸多男粉丝,将他围得一个严实,原本就体弱多病的卫玠最终受不了这番劳累,随后病重而亡,这才有了“看杀卫玠”这件令人震惊的大事。诗中女子称呼她的爱人为“卫公子”,就跟诗中很多女子称自己的爱人为“檀郎”(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岳,小字檀郎,又称檀奴)一样,一定是极爱自己的这位意中人的。
三、浪漫又独特的品读体验
这首诗是温庭筠诗作中较为少见,或者说在唐代同时期的诗人作品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因为这首长短句,初读的人是感觉较为平淡的;再细细一读,就能咂摸出一些神秘而朦胧的味道来了,但是又仿佛感觉前4句和后4句的情节有着割裂之处;最后是细细品味,这才品出:这分明是一个爱情短剧,中间换了个场景,显得那么浪漫而唯美,更重要的是——独特。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场景1、春天到来,到处都是碧绿的青草,女子蛾眉般的柳叶,满园的花儿盛开,女子站在花前,好生惆怅了一番,她在想着那个人儿,希望他能够不负这美好光阴,与她携手在花前月下,而不是让她如同那枝头盛开的花儿一般,因为无人在意而最终在风中黯然凋零。
场景2、她的那个他啊,今夜终于回来了,她的卫公子终于在花谢之前回来,与她共度良宵,这一夜恩爱缠绵自不必说,后半夜时两个人儿还都被从窗户照进来的月光惊醒,懵懵的诗中女主人含羞带笑的问话让人觉得极是可爱。
最为独特的地方,不仅仅是这首诗浪漫、神秘又朦胧,反而是在于最后一句诗,“月到枕前春梦长”,春梦不光美,还长,与温庭筠的悲愁词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欢乐与喜悦。通常情况下,春梦基本上虽美却短,正如苏轼诗所言,“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留不下诸多快乐。
作为温庭筠花间词作的“同行”毛文锡,对于梦依然感受不到太多喜悦,“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是啊,人儿远在天涯的尽头,想做一场美梦都没了依仗,自然是“春恨切”;那里有今天这首诗中的女子这般幸福,最爱的人就在身边,于是就连做梦都那么美、那么长,让所有的读诗人的心情,都随着女子的快乐而跟着愉悦起来。这种读诗的滋味,很美妙。
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jj/1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