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中我想通过翻译,让人人都可以了解美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被誉为“世界艺术史的圣经”,这本书的中文版影响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中文版流传最广的翻译者正是范景中。范景中与在“文革”成长的那代人有着雷同的经历:家里被打成右派,下乡当知青等等。不同的是,范景中并未放弃学习,期间他阅读不少经典名著,为日后的美术史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年,他考上浙江美院的研究生,跟随卢鸿基教授学习美术史。年留校任教至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一股讨论艺术的风气。曾听范景中讲过课的学生有吴山专、王广义、谷文达等,如今,这些人都是如雷贯耳的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甚至用“精神领袖”来形容范景中。

“那时,范老师给吴山专他们师生讲课,都是不吃饭的,一讲就是五六个小时,那种激情,对学问的追求真是让人佩服!”美术史学者洪再新回忆道。洪再新称范景中是“帅才”,范凭着一己之力把美术史变成一门人文学科,而今各大高校都开设这门课程。范景中说,他的理想是当个抄书匠。“过去的美术史是美术的附庸,而西方研究美术史水平高,我想通过翻译把美术史提高到人人都认识。”

下乡期间比较系统地阅读西方名著

范老师,你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什么时候?

范景中:我从小在天津长大,原因是父亲在石家庄第九步兵学校学习的时候遇到麻烦,最后被分到天津市南开区区委卫生科工作。

我从小遗传了母亲的画画因子,一开始想学画画。我喜欢画些连环画,《封神演义》特别吸引我,山水画偶尔也临摹一点。到小学三年级,父亲被打成右派,长年在农场劳改,家里生活变得很困难,只能放弃绘画。出身不好让我感到无形的社会压力压在头上,抬不起头,无论多努力,好的也轮不到你。我形成寻求自娱自乐的天地,这时候开始读起小说、文学作品,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你爱好文学,是受家庭熏陶,还是自我启蒙?

范景中:也有受家里影响的原因。父亲不在家,母亲领着我们在街道做手工活,大概三四年级开始就这样,母亲边干活边给我们讲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对我影响较大。年,毛泽东提出“五七”指示,减轻中学生学业负担,结果是学的课程变少了,功课也少了。只有数学、作文、外语这三门重点课程,我课余时间就变多,一星期至少有两次去旧书店,下午3点半放学就疾步到天津旧书店去。

天津的旧书店让你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吗?

范景中:我很感激天津,给了我两方面的资源,一个是旧书店,我对中国的旧文化在那儿接触。以前有个叫天祥二楼书店,那儿有个较大规模的旧书店,像乒乓球台大的地方堆满了书。还有个地方叫南市,也有旧书店。我从上小学起就经常去这两个旧书店。

另一方面天津租界区集中,异国风格的洋房一直吸引着我,我经常去那边玩,这种情怀一直持续到现在。天津的旧式、西式文化影响了我后来写文章。

“文革”十年你下乡到农村,那时有放弃阅读吗?

范景中:没有。年3月至年我到内蒙古下乡,8年里有5年在农村,3年在城市。那个地方有一个很特殊的优势,天津最好中学的学生都下在那里。很多人都带着好书,大家互相借阅。我也把抄家时保存下来的书带在身边。我在农村最大收获是比较系统地阅读了西方经典名著。比如《莎士比亚全集》、《古希腊悲剧》,劳动之余,煤油灯下,我还用钢笔勾勒过圣彼得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有段时间想扔掉了,夫人说留着吧,现在这些画还保存着。

在此之前,我有位同班同学赵季,他的哥哥诗词写得很好,有不少美学的书。我在他家看到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我的阅读开始从哲学走入美学,毕竟骨子里是喜欢绘画。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bbfz/11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