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与坏人同样是无常的

北京什么医院雀斑好 http://m.39.net/disease/a_9418163.html

好人与坏人同样是无常的:这一点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来阐述。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

能言善辩、知识渊博、智勇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

现在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有些退休下来的老干部,原来极有名声、有威望,生活上也非常讲究,但退休之后,他们整天无所事事。这种无常的示现,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不但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如秦朝相国吕不韦,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儿子秦嬴政推上王位,自己号称为“仲父”,独断专权、一手遮天,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后因缪毐集团叛乱受牵连,他被罢免了官位,又恐日后被秦王所杀,不得不饮毒酒自尽身亡。

世间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然遗憾的是,无常在我们眼前一幕幕掠过,许多人却对此视而不见,不会把“无常”两个字用在生活上,更不会用它来修行。但更关键的是,应在内心中产生一种修行的境界。

实际上,无常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就算你现在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会变得糊里糊涂、任人欺负。

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能干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炉霍寿灵寺有一位格西,二十多年前,他是个不识字的在家人,在寺院旁边打工,好多人特别看不起他。后来他产生了出离心,跑到印度求学二十多年。他刚去时字都不认识,但通过精进、刻苦的学习,结果考上了格西学位。他回到炉霍时,当地所有的人,包括寺院僧人,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迎接他,给他献哈达。现今他是寿灵寺的住持,每天给僧众讲经说法。有一次他到我家里来,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讲起了许多无常的道理,他对此就深有体会,说如果自己没有出家修学,绝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包括你们熟悉的人中,也时常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当年特别卑下,智慧浅薄,行为低劣,但过了几年后,现在一见到他,他又有钱又有势,特别能干,他自己也特别傲慢。

就像汉高祖刘邦,早年是流氓出身,德行让人不敢恭维。《史记》中说他贪酒好色,种种无赖行径令人发指。比如,一次项羽挟持刘邦的父亲为人质,威胁刘邦说:“你如果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煮来吃。”刘邦若无其事地回答:“你要是把他煮了,请分给我一杯羹。”还有一次,刘邦被追兵所迫时,为了减轻车载重量、加快车速,三次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后来的汉惠帝)推下车,只顾自己逃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就了一方霸业,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设盛宴款待群臣时,对在场的父亲夸耀道:“原先您总说我是个不务正业的无赖,不像二哥那样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

所以,在人短短的一生中,有时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人会变成坏人,坏人也会变成好人……所以,有时候很多事情都是无常的。

(二)从出世间方面而言:

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

“具证年老求学问”:有些具有证悟的人,年轻时一直精进闭关,好几年根本不跟人说话,可是到了老年时,反而不去修行了,开始拼命闻思,希求学问。其实这样不好,年轻时应该好好闻思,年老时应该好好修行。华智仁波切说过:“年轻实修老年闻思者,自己无利他人讥笑因。”假如你年轻时一点也不学,关起门一味实修,而年老时又想起来闻思,这对自己不但无有利益,在别人看来,也是值得讥笑之处。有些老年人嘴里一颗牙齿都没有了,还在天天背五部大论,这个确实没有必要。老年人就该好好实修,要么一心念佛,要么持诵观音心咒。

“舍事年老积财物”:有些人上半生是舍事者,抛弃一切世间琐事,除了修行佛法,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下半生却努力积聚财物。

年《江南都市报》中也有一则新闻是:“九旬老人出家70年后还俗娶妻”。(你们不要把它只当成新闻啊,每个人应当观察自身,引以为鉴!)这个老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出家后行医救人,常为附近老百姓看病。他最初是呆在寺院里,后来因种种因缘,在外地开了3年的诊所,并在那里定了居。他经常想起母亲曾叮嘱他:“一定要修行满70年,以此可保家人平安。”于是当他修满70年时,便开始蓄发。

一个弟子见他年岁已高,身处异乡,举目无亲,便建议为他找个伴,相互有个照应。于是老人就去一家婚姻介绍所征婚,结果找到一个41岁的女人。那个女人跟家人商量时,遭到父母、兄弟、姐妹的极力反对,连她女儿也不同意。但女方觉得他比较忠厚老实,就顶住一切反对和压力,坚决跟他生活在一起。女方每月工资元,见他刚搬到自己家乡,没有收入,就省吃俭用,每月给他元做生活费。两年以后,二人领了结婚证,据说生活得比较美满。目前,这个老人又喝酒又抽烟,身体也保养得不错。

可见,即便是持戒清净、出家多年的人,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料。作为一个出家人,若能一生守持清净戒律,以此身份离开世间,这是最值得随喜的。

“法师年老成家长”:有些人上半生是为人传法的阿阇黎,下半生却成了猎人、盗贼、强盗;还有些上半生是持戒清净、给人传戒的羯摩师或轨范师,下半生却子嗣成群。

法王如意宝在石渠求学时,《根本律》、《戒律三百颂》等戒律方面的法,都是在一位上师面前得的。当时那位上师持戒相当严谨,行为极其调柔,托嘎如意宝对他评价也特别高,很多弟子都在他面前受戒,或者求些戒律方面的教言。后来法王年去石渠时,那位上师显现上已经还俗了,生了一个孩子。他见到法王时,因为法王是很了不起的大德,他就向法王顶礼;而法王曾在他面前听过戒律,所以也向他顶礼,两人就这样互相顶礼……对于这位上师,法王经常在课堂上赞叹他、恭敬他。

以前也有一位堪布,他年轻的时候,戒律特别清净,跟寺院的住持活佛平起平坐。但后来在“文革”期间,他不但破戒,生了十几个孩子,而且毁谤佛法,批斗时打根本上师,整个人变得特别可怕。前几年他死了,听说当时相当悲惨。所以,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无常的,暂时的修行根本不值一提,没必要去特别炫耀,认为自己如何了不起。

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

有个道友说,他曾当过两三年的屠夫,杀过无数的羊,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忏罪,精进修持。还有一个人说,他为了忏悔罪障,从1年起,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至今还剩峨眉山没有去。这样的话,即使他们往昔业力特别深重,今后也有希望变成很好的修行人。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可是,有些人依靠上师等殊胜对境的加持,偶尔生起一点相似的出离心、厌世心,装模作样修了些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别人就把他看作是了不起的人物,纷纷在其足下恭敬顶礼。此时的他,又有施主、又有弟子,没有详细观察相续,反而以傲慢蒙蔽了内心,飞扬跋扈、一反常态,认为“我什么事都可以做了”,这种人真正是鬼迷心窍、着了魔!

现在,有些假修行人,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们心中根本没有佛法,为了名声、为了钱财贪得无厌,根本没有利益众生的念头,这样的话,即使他们打着“佛法”的幌子,但用不了多久也会被人识破。毕竟如今很多人相当聪明,分别念也很强,不要说一些邪师,就连真正的善知识,他们也常常看不惯,进而产生各种邪见。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否则,有些人一有了钱、有了势,就对上师三宝不恭敬,取舍因果也不注意,做什么都随心所欲,似乎不必受业力约束,这种行为完全是着魔了。

当然,如果你已获得了圣者果位,则不必担心行为有什么改变。但若尚未断除我执、没有生起无我智慧,那么贤劣的表象都是无常的,今天你想好好修行,过段时间也许像着魔一样,拼命去造恶业,诚如刚才所说,90多岁了还想还俗,这是相当可怕的。

所以,我们应恒时修习死亡无常,审察自相续的过失。作为一个修行人,不需要过大的名声、过多的财富,只要有基本的生活资具就足够了,故当常常身居低位,行为如理如法。华智仁波切说过:“如理修法,方可弘法利生。”然而有些人比较无耻,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个坏人,还在别人面前一直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是值得羞愧之处。

真正的高僧大德,或有实修实证的人,从来不会宣扬自己,而只会观察自己的过失。他们有强烈的出离心,三门寂静调柔、谨小慎微,了知一切有为法皆为无常,时时思维轮回的痛苦,恒常处于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对轮回的厌离心之中。如米拉日巴尊者云:“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坚信永不离。”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无人的山洞中修行时,恒时对轮回有极大的出离心,对上师三宝有强烈的信心,并不是今天生一个信心,明天就没有了。

信心和出离心,这二者是佛法的根本。按照噶当派的观点,生起信心主要有四因:一是依止善知识,二是亲近善道友,三是修行无常,四是多看经论。我们也务必要依此而实地修行,否则,今天自己是个修行人,但由于分别念是无常的,明天会变成怎样也很难说。

综上所述,通过思维无常的各种喻义,大家理当深信:上至三有之顶、下至无间地狱,皆无有丝毫恒常稳固的,都是迁变增减的本性。

降措仁波切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bbfz/14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