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阅读推荐
《明清之际的江南社会与士人生活》
冯贤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探讨了明清之际江南的社会文化图景,例举了江南宏观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面向,主要包括晚明至盛清时代的历史变化与文化表现在地方生活史中的投射,以及知识分子的不同存在形态与文化生活、社会活动等,努力观照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与家庭文化等的多样化特质,揭示不同时代留给后世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与生活画面,勾勒江南整体性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从而反映出江南地区孕育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区域以及全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链接性”意义,为进一步思考江南文化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供学术资源与思想借鉴。
作者简介
冯贤亮,浙江嘉善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江南地区史、中国社会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河山有誓: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清史》等。
《江南儒学的构成与创化》
何俊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在首章,着重说明江南儒学的提出、指义与时段,希望对江南儒学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并试图呈现出一点江南性的思考。二至六章,分述江南儒学的孕生、唐宋变革与江南儒学的崛起、明清江南儒学的演化,以及江南儒学的现代探索,其间就明末江南儒学与西学专辟一章。本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学界对于江南儒学给予长久而深切的研究兴趣,使江南儒学的研究成为江南研究、儒学研究、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乃至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者简介
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等。
《诗礼传家:江南家风家训的变迁》
叶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江南地区家风家训的传承、发展、创新为研究重点,通过全面收集江南地区的家风家训文献,对江南地区家风家训的形成、发展、特点进行全面的讨论,并对家风家训与江南区域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江南地区传承优良家风活动提供借鉴。本书共分为绪论、三个章节、结尾。第一部分是绪论,明确家风家训的相关概念,回顾中国家风家训的发展历史,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同时阐明本项目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传统社会江南地区家风的发展情况,包括对传统社会江南地区家族、家风家训发展的历史进行阐述。第二章是传统社会江南家风的经验,对其特点及局限性进行讨论。第三章是研究近代以来江南地区家风的发展变迁,江南地区家族制度和家风家训的转型。结尾部分是总结以及对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推动优良家风活动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简介
叶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江南社会文化史。近年来在《史林》《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3部,古籍点校3部,译著2部。新修《上海通史》“上海建县至明代”分卷主编,《中华大典历史典》清总部主编,《常州通史》副主编。
《孕育与蜕变:从江南文化到海派文化》
郭骥邵文菁段炼陈凌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研究了江南文化向海派文化嬗递的过程。研究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江南文化在上海向海派文化嬗递的关键时间点,通过考察江南文化在海派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探讨江南文化圈的区域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以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近代演变过程和互动关系,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出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郭骥,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博物馆学、文化学等。
邵文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馆刊《都会遗踪》执行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上海城市史、新闻出版史及博物馆口述历史等。
段炼,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上海地方史、中共党史、口述历史及博物馆学研究。
陈凌,上海博物馆出版部主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明清上海史等研究。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家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区域、极具活力的地域文化。江南地区山水相连,壤土相接,彼此人民语言相近,习俗相通,有无相济,流动频繁,认同感强,亲密度高,故文化一体性程度很高。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记。吴韵苏风、皖韵徽风、越韵浙风和海派文化,虽各具特色,但都是江南文化一部分,或是在江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江南文化提供精神资源和精神动力。
江南文化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宝藏。对于江南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多领域、多角度、多方法入手。日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开展的“江南文化研究”系列课题成果“江南文化研究”丛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丛书涉及士人生活、江南儒学、典型家族、家风家训、海派文化、医药文化、近代报刊与新型城镇化等诸多方面。它们有的从宏观上整体把控江南文化的特征与变迁,勾勒出文化史的发展线索;有的则从某一领域着眼,深入发掘儒学、医学、新闻学等在江南这片土地上结出的硕果。书中既有能总括全局的精深见解,也不乏具体而微的个案研究。各位作者,都在相关领域里长期耕耘,确有创获,或独辟蹊径,或推陈出新,这套丛书的出版必能为江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成果。
江南文化研究的先哲顾炎武,曾将原创性学术成果比喻为“采山之铜”。可以相信,这批成果的问世,对于拓展、深入理解江南文化的内涵,对于推动江南文化研究,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end
书香上海|书香常伴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