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四十年报业的改革发展规律与趋势

文/孙成军

报纸作为人类生产的物质产品和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以纸张为主要原材料,通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的劳动创造,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贡献。其发展历程和状态,反映并折射出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科技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种种改变,展示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报业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一、报纸四十年: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与历程,折射改革开放全景

始于年的改革开放,各条战线全面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轨,开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发展之路。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业也在“拨乱反正”中推进变革。在四十年风风雨雨中,既见证改革开放历程,记录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景,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自身的蝶变,书写了报业改革发展的画卷。纵观报业四十年的发展变迁,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改革开放探索阶段(—年):“拨乱反正”并走向新生。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理论探索上,主要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飞跃。这一时期报业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1.报纸内容改革: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主旋律,体现改革开放过渡时期的要求与成果。报纸报什么,既体现时代内容、时代气息,也体现报纸内在的成长状况。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报业的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报纸改革,首先从内容改起,去“左”扶正,突出思想战线拨乱反正,恢复报纸本身应具有的功能属性。一方面,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积极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读者从报纸的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改革春风,激发投身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坚持报纸的群众性,除了政治宣传之外,增加了文学、艺术等内容,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貌,凝聚投身改革的激情。

2.报纸文风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展现报纸的生命力和活力。文风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春风般吹向中华大地的改革浪潮,在报纸文风的转变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党报还是都市报、晚报,都一改“文革”时期死板呆滞的政治面孔,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注重鲜活性、群众性和艺术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nr/11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