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词写的是江南乡村景,但可看到作者和

《清平乐村居》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都是辛弃疾作的。都被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辛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是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多数属于抒写他的爱国情怀。他的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的。他平生希望把爱国壮志化为战斗行动,为祖国的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可是,在他南归后的四十多年中,竟投闲置散了二十年。及至他六十五岁时,当时执政的韩庇胄才起用他,表示要北伐。

辛弃疾

但辛已看出韩的北伐是毫无准备的,所以他在“京口北固事怀古”一词里就向他提出警告,不要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以至“赢得仓皇北顾”。对韩是否信任他的问题,也表示了怀疑:“凭谁问?”就是他对韩的怀疑的表示。因此,在辛词中常常都充满了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他虽然受到主和派的排挤,无法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但他的爱国热情总是常常流露于许多作品中。

赢得仓皇北顾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乡村景色

当然也有描画乡村景物与抒情的作品。如上面所举的两首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由于他长期居住乡村,使他形成了由熟悉农村环境以至热爱乡村景物的情怀。更由于他与乡村邻居建立了亲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所以在第一首中既写出了江南农村的可爱的风光又写出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制度下勤劳农民的淳朴、敦厚、善良的本色,使人读后能获得对景对人的美的享受。在词中对自然景物只写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其余都是写一家五口的活动,全部都是写他所见的一幅现实的图画:在青青的小溪边一间低小茅房屋檐下,一对白发夫妻在互相体贴地谈话,三个孩子都各有所事。大儿子在小溪东边锄豆;二儿子则从事副业劳动,织鸡笼;最小的儿子则比较调皮,躺在溪头剥食莲蓬中的莲子。这既是一幅“农家乐”又是似闻其声的农家曲。如果作者对农民没有深入的了解与深厚的感情,能写出这么深刻入微的情景吗?第二首写的也是农村小景,是作者在夜晚走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作者以“清风明月,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星光,雨点,茅店、溪桥。”这些鲜明形象构成一幅幽美的江南夜景图。第一首是以写人物为主,这一首则以写景为主,但仍然有人,那就是作者自己。他走在道上看到一片丰收景象,正感到无限欣悦时,却乌云突布,甚至下起小雨来。这时想起在土地庙的树林中有一间小茅店可以避雨,却一时找不着。既然上了桥,只好赶快跑过桥去。原来那茅店在桥的那边,所以一过了桥就看见了那小店。一个“忽”,说尽了那时的喜悦心情。

清风明月

从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爱国志士必然爱民。这两首词写的虽然是江南乡村小景,但从中看到作者的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以及他和农民有深厚感情的流露。这一点对教育学生来说就是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爱民思想是培养爱国思想的基础。“民为邦本”爱国是为了保民,没有爱民思想,爱国只是一句空话。辛弃疾在词中把乡村农民写的这么可爱,也是他爱国思想的一种表现。如果只把它看作是抒写个人的闲情逸志,那是不对的。

对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用正面的、直接的理性的教育,收效是大的。但对未成年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因此,用具体的、形象的教育往往比抽象的理性教育的效果更好。在这两首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热爱乡村、热爱农民的思想,就是他的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在这两首词中各有一处值得注意与探讨。第一首的“醉里”到底是作者在醉里抑那对白发夫妇呢?有些书说是前者,有些书则说是后者,我认为应是后者,如是前者,则作者在醉眼朦胧中所见所闻就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但词中所写都是清楚明晰的景象,连说话的语态(相媚好)都描绘出来了。

第二首的“别枝”的“别”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形容词解,“别枝”即是边旁的小枝。另一是作动词解释,即离开树枝。依我的理解,应作动词解,整句的意思是,稳睡的鹊儿为月亮的光所惊醒因而离开树枝。只有离开树枝,才能更直接地说明鹊鸟破惊醒。而且以“别”和“鸣”对举,鹊为月光惊醒而起飞,蝉为清风吹醒而鸣,这都说明作者的观察入微,这都是作者“仁民爱物”思想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学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yx/16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