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忙碌,但孩子教育不能耽误,教育孩子该谁抽空?有些家庭是祖辈(包含外公外婆),祖辈+父辈混合,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还有保姆来帮忙......各种情况都有。但是孩子的教育谁是关键?很多专家说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父母任一方的教育或爱,不然就会缺失,品格不健全。但是纵观一些历史名人传发现真不一定都是在父母双方的共同教育下成长,而且感觉女性(还不一定是母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的,应该来说是超过父亲的,但父亲的影响也是直接的。由母亲带大的孩子不一定会缺失勇敢、刚毅?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我们都很喜爱或佩服。其实古代要写好文章,必须得先做好人。否则其文章也不能光耀后世。从这点“唐宋八大家”就非常值得推荐的。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端倪一些孩子教育对他们人格形成的问题。
NO1:韩愈——清苦却不失坚毅
不到三岁,父母便接连去世,长兄如父,因此他从小就跟着兄嫂生活。十二岁时,兄长又意外病逝,长嫂如母。
缺失双亲,零丁孤苦,形单影只。但在嫂嫂温暖的呵护下,生活清苦却不失坚毅品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韩愈干什么都尽十二分力气。读书更是如此,“七岁好学,言出成文。”“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他像历史上所有取得大成就的学者一样,忘我读书,学业优秀。
NO2:柳宗元——沐浴儒佛之光
柳宗元出生于京城京官家庭。四岁时,信奉佛教的母亲对柳宗元的启蒙教育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12岁时,柳宗元随父亲到江西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不久,他回到了京城。慢慢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NO3:欧阳修——画荻教子
欧阳修,宋代文坛领袖,其成才和母亲含辛茹苦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欧阳修字永叔,生在四川绵阳。尚在吃奶的婴儿期,随宦游的父亲欧阳观迁江南泰州。四岁,父亲去世。母亲郑氏,时年二十九,拉扯一儿一女。
郑氏携儿女投奔到在随州做推官的三叔欧阳晔,生活了二十年。当时欧阳晔四十五岁,容貌、性格都像他大哥欧阳观。欧阳修想知道死去的父亲长什么样,郑氏道:“尔欲识尔父否?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欧阳修的青少年,认叔父如生父。
《宋史》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依然不改嫁,教育孩子成才,多么难能可贵!因为寄宿成长,郑氏更加懂得节俭开支,于是就用芦苇杆在沙滩上教欧阳修学写字,可以想象是多么辛苦,内在也是多么希望孩子可以尽早成才!欧阳修聪悟过人,但母亲的教诲的确他成才的一大主要原因。
NO4/5/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北宋庆历五年(年),苏洵居家读书,教授苏轼。这一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嘉州,峨眉山,夔州巫峡等地。其妻程氏能通晓《汉书》,程夫人则在家教授苏轼汉书读到《范滂传》时,苏轼说他要成为范滂这样的人,问母亲可以吗?母亲很高兴地回答,那是家门大幸。苏洵游历回来后,苏洵继续居家读书8年,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
苏轼和苏辙的成才跟父亲的教授有关,但受母亲程氏的影响更大。程氏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童年时代,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因此,家庭教育的重任则主要落在母亲程氏夫人的肩上。程夫人仁慈、果决,并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常常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进行讲述,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允许丈夫经常在外游历。通过历史人文和自己的行为为两个孩子树立完整的人格,也学会了自己在人生中的抉择。亲苏洵的发愤和远游,为儿子苏轼提供了两种财富:书籍的氛围世界的广阔。这憧憬通常影响他的意志走向,预设他的未来。这样也许更能理解苏轼和苏辙他们的气节、胸襟和他们的成就了。
NO7:王安石——不畏豪强,拯救苍生
王安石的父亲重务实,写作的诗文比较少。然而他并不是不善为文的人。王安石父亲做地方官吏,“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他居家,也同样“未尝怒笞子弟。每置酒从容为陈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亡治乱之所以然,甚适”。可见,王安石父亲也是恩孝两全的好榜样。
王安石从幼小到少年,从他父亲那儿所受到的言传身教的情况。王安石的母亲姓吴,是一位有较高文化水平并且有高见卓识的妇女。曾巩称颂她“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这当然也会在王安石的学习过程中起些作用。吴夫人是王安石父亲的继室,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为她的亲生子,前房所生则为安仁、安道二人,而吴夫人对于前房所生的两子的爱抚反超过她的亲生子,可见她是一个十分贤惠的人。
也正是这样的优秀“富二代”,有责任、有但当才造就了王安石勇于承担的品格,不畏豪强,拯救苍生为己任,推行心中理想的治国方针。
NO8:曾巩——贫寒不失其志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28岁父亲去世,家庭开始破败,家庭生活重任落到了他身上,带着4个弟弟9个妹妹生活,而自己又先后失去妻子和继室。平时要打理家业,还要辅导弟弟妹妹学习。
直到年,时年38岁的曾巩第三次应考,而这一次是领着家人北上应试,同行的包括三个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和两个妹夫王无咎和王几。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彻底让南丰曾家一飞冲天了:一家六口,齐当进士!
这个成绩不仅轰动南丰,就连偌大个朝野也惊讶于这个奇迹。
曾巩的这种坚定、执着和韧性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也不容易做到的。“贫寒不失其志”,可以说是对曾巩一生的概括。
结语
从以上唐宋八大家的童年成长来看,家庭给予很大的影响,有幼年失父,也有失去双亲;有出生富贵,也有出生贫困;有半吊子父亲也有亲力亲为的父亲。但几乎有个共同点就是父母或其中一方都是饱读文章的。知识分子的母亲还很亲力亲为地教导孩子。也许这就是“耕读传家”的最好诠释吧?所以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知识面也至关重要,而且还要身体力行,正确引导。切记不要以为听听专家教授的方法就能教孩子成才,内心如果没料,自己行为不做点表率,也终究是徒劳无获。而父亲在这点上也更应该要做到,这样也能与母亲配合,相互接力,孩子教育是个至关重要,切记不要“失本求末”!
注:插图来自作者挚友:山西吕梁李新华先生的原创画作。参考文献:《苏轼传》、《中国文人》《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