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锻造ldquo中国最美乡村

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是什么魅力深深吸引了广大游客的眼球,使婺源旅游成了一道朝阳产业?

细究婺源发展纵横,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优美的生态和灿烂的文化锻造了婺源旅游品牌,提升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知名度,让我们感受着春风的呼吸,一同去解读婺源的生态和文化现象。

  婺源,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1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

  截至年,全县拥有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是全国拥有A级景区最多的县;游客接待量由年的12.5万人次提高到年的万人次,门票收入由年的58万元提高到年的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从年的万元提高到年的64.7亿元。全县宾馆数量从年仅有的1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余家,其中星级宾馆14家(四星级宾馆5家、三星级宾馆7家、二星级宾馆2家),正申报五星级宾馆2家,星级宾馆总数位居江西省各县之首,拥有床位1.7万余张,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主要休闲娱乐场所40余家,主要旅游购物场所余家,旅行社33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人均从旅游发展中收益每年增收达元。

近年来,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婺源结合县情、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和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发展战略,把全县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来打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先后荣获“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国家生态县”等20多张“国字号”金字名片。

建设生态文明,最美乡村名不虚传

婺源率先在全国创建个自然保护小区,完成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万亩,绿化公路多公里。同时,通过实施以电代柴、改燃节柴和改灶节柴工程,使得85%以上的家庭实现了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关闭余家木竹加工企业,年均减少林木采伐5万立方米。9年以来,婺源还在全县范围内禁伐天然阔叶林,禁伐总面积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43%。全面禁伐后,天然阔叶林生物年增长6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97万吨,释放氧气71万吨,涵养水源11亿吨,减少土壤流失万吨。如今,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成为亚洲越冬鸳鸯最多的地方,绝迹近一个世纪的珍稀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在这里繁衍生息。

为丰富“最美乡村”内涵,婺源提出利用8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县所有村庄逐步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该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生活、一村一境界”的发展理念,将全县村庄分为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三个层次,重点打造18个景观村、36个特色村、54个田园村。其中,江湾村、严田村获首届江西十大秀美新农村。为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婺源深入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努力做到“十个全部”:全县个自然村全部聘请保洁员;全县多家农家乐全部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山塘水库全部禁止化肥养鱼;所有河流全部禁止毒鱼、电鱼、炸鱼;所有沿河沿溪建设项目全部做到“环保三同时”;所有河道采沙全部规范有序;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所有绘画写生景点全部要把油彩污水集中处置;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所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部不允许擅自改建拆除。

去年以来,婺源还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打造“零门票”景区为目标,整合涉农资金万元,充分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了耕读文化村上严田、天下驴友之家冲田、摄影家俱乐部漳村、歙砚之乡龙尾、天佑故里庐坑等29个美丽乡村。一个个美丽乡村生态超群、文化厚重,丰富了婺源旅游产品。“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随着婺源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一大批都市“快客”前来“深呼吸”,享受慢生活。如今,婺源乡村涌现出了清华镇九思堂、浙源乡继志堂、思口镇明训堂、思口镇西冲院、段莘乡福绥堂、大鄣山乡泽山书堂、蚺城街道塘村等一批特色民宿项目,并涌现出了千亩荷塘诗春、江南鱼村庆源、画家圣地篁村、天上人家查平坦、知青之家梅源等一批民宿旅游村,一栋栋徽派庭院融入酒吧、茶吧、作坊、民艺、展示等休闲业态,成功打造了农家乐“升级版”。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乡村农特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形成了赋春酒糟鱼、大潋山油茶、高砂荷包红鱼等一批农特产品专业村,发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香菇、干笋、山蕨等无公害绿色食品受到游客欢迎,特色种养实现人均年增收元。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婺源百姓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中。甲路村民打着“甲路纸伞甲天下”的品牌做起了工艺伞,先后开发了旅游伞、油纸伞、丝绸伞等40余种新产品,年产50多万把;以生产砚台著称的大畈村,形成了砚台产品一条街,砚台厂及店铺达家,带动农民0余人就地就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保护文化资源,梦里老家名副其实

婺源自古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和中华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人,仕宦文人学士著作多部,其中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古建文化精美绝纶,独具徽派特色的古建筑遍布乡野,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县年以前建的古建筑有0余栋,其中完好地保存着明清古祠堂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座。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古民居群保存完好,古风依然,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俞氏宗祠”、“百柱宗祠”气势恢宏,巧夺天工,是名符其实的艺术宝库。目前,婺源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5个。理坑、虹关、汪口、延村、思溪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清华彩虹桥、婺源宗祠、理坑村民居等5处16个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坑村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虹关水口、察关水口、思溪村口入选“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与此同时,婺源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远古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体现“敬、和、俭、静”道德风情的茶道,以五显大帝祖庭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还有别具情趣的抬阁、灯彩、板龙灯、地戏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徽剧、傩舞、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歙砚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婺源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7人、市级52人,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近年来,为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互融互通,婺源注重文化资源保护,进一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该县实施徽派建筑保护工程。制定《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的所有建设行为,都要经过县保护委员会审查同意,对未经批准擅自新建、改造和非法贩卖古建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开展“徽改工程”,投入万元改造旅游精品线沿线村庄和旅游景点户非徽派建筑,努力将全县打造成徽派建筑大观园。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古村落外围划定新区,由建设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护古村落的整体和谐性。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对散落在民间亟需保护而无人管理的古民居,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进行集中保护,如“篁岭模式”。以县人大决议形式出台《关于婺源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决定》,由规划部门精心设计了12套徽派建筑图纸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民,对城乡新建房屋,包括所有农民建房,都严格要求按照传统的徽派风格进行建设。

与此同时,为了让每一个进入婺源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别致的徽派韵味。婺源成立文化研究会,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普查到民间文学、民间风俗及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医药等8大类72项。在此基础上,做优徽州“三雕”、砚台、傩面等特色文化产品,推进茶艺、傩舞、抬阁等民俗展演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并借助乡村文化旅游节平台,提升婺源乡村文化品牌知名度,将婺源乡村文化打造成为中国乡村文化的一面旗帜。去年,该县连续举办十届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获评文化部“群星奖”。

瞄准转型升级,旅游强县实至名归

婺源旅游历经10多年的发展,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嬗变过程。然而,就在旅游发展红红火火的同时,该县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固步自封。婺源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加快推进旅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三个转变”;力争通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旅游品牌、旅游富民”六个第一的“中国旅游第一县”。

  眼下,婺源吸收借鉴《印象刘三姐》等成功经验,总投资10亿元实施的《梦里老家》全省首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今年3月27日全球首演。作为全国优秀旅游项目,《梦里老家》填补了婺源高端旅游文化产品的空白。该项目剧场占地面积0多平方米,能同时容纳余名观众观演。演出将融入具有婺源特色的徽州传统文化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徽州、梦中的婺源,实现心灵上的回归。同时,该县总投资约9亿元的水墨上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将打造集文化交流培训、创意科研设计、文化展示博览、商务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功能文化创意交流园区;溪头茗坦温泉度假、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启动或建设中。

为加快推动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婺源以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抓手,对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标准,精心规划建设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健身等各种类型旅游产品,构建以观光接待型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康健型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型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近年来,加快温泉、马场、河滩亲水等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建设;以景区点为依托,打造一批突出乡村特色的精品度假酒店、度假村;注重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包装建设一批以游船为载体的茶坊、食坊、乐坊等项目,并利用旅游商品城的配套功能建设,加快乡村酒吧一条街和美食一条街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建设。

  如今,婺源涌现出了源头文化生态度假村、丛溪庄园、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婺里天禧温泉度假酒店、贵树洲旅游度假村、龙泉山庄、瑶湾农业观光园、石碧农耕慢生活体验园等一大批休闲度假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春探人间花海(江岭、篁岭梯田油菜)、夏享冰凉世界(五龙源漂流、卧龙谷、灵岩洞)、秋寻梦里老家(篁岭晒秋、石城、长溪枫树林)、冬游甜蜜乐园(鸳鸯湖、月亮湾)”的四季旅游精品,已经成为“四季皆景、老少皆宜”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着眼绿色崛起,低碳产业融合发展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婺源按照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理念,提出“全县经济工作都围绕乡村旅游来抓,全县所有产业都围绕乡村旅游来培育”,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富民强县。

  婺源是千年茶乡,这里所产茶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全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茶叶的独特品质。目前,该县有5.6万亩茶园通过欧盟有机茶园认证,连续十几年突破欧盟贸易壁垒,销往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占据欧盟市场50%以上的份额。

  近年来,婺源依托旅游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荷包红鱼、油茶、皇菊等生态农产品,突出抓好有机茶产业,把全县茶园建设成为符合标准的有机茶园。力争通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打造“有机茶面积、产量、出口、品牌、文化、效益”六个第一的“中国有机茶第一县”。

  年,婺源建成54个有机茶园示范点,5万亩茶园纳入有机茶园管理,茶园面积拓展至17.6万亩;茶叶产量1.35万吨,加工贸易量5.2万吨,茶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突破0万美元,茶叶电子商务订单超过1亿元,获评全国首家有机绿茶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全国重点产茶县。同时,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有机茶都项目正式签约,将建设以有机茶产业为核心的集茶叶交易、购物、浏览、食宿、休闲运动、会议会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徽文化主题大型国际茶产业旅游综合体。

  在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过程中,婺源还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发展思路,开发以茶业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商品,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的每个环节。以茶园采制体验、山野游览健身、登山眺望为主题,规划建设1至2个生态茶园观光休闲精品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斗茶及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茶园农家乐等,丰富现代农业内涵、延伸现代农业链条。发展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等新型茶饮料,开发茶药品、茶多酚、茶色素、茶味牙膏、茶工艺品、茶酒、醒酒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茶产业集群。

  为推动旅游业与低碳工业融合发展,婺源将特色文化遗存与新型工业完美结合,在工业园区建设上突出绿色生态和徽派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工业观光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型工业园区。近年来,以全省首家旅游商品产业基地为平台,打造了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扶持了徽州“三雕”、龙尾砚台、甲路纸伞、

根雕、傩面、竹烙画等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开发了一系列徽派建筑模型,使得传统上用作古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小祠堂”、“小官宅”、“古桥梁”等深受游客欢迎。目前,该县发展了朱子实业公司、华龙徽雕公司、甲路工艺伞厂等20多家旅游商品开发龙头企业,年产值数亿元。

眼下,婺源投资1.5亿元的宇昌藻业,投资上亿元的华龙徽雕艺术产业园,将特色产业、非遗技艺与工业旅游融为一体,全力打造4A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为传承和弘扬养生文化、徽派文化,促进工业旅游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推动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婺源建设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提升服务业质量上层次。在产业布局上进行成片综合开发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老虎滩至高砂水度假区、江湾度假区、珍珠山度假区等高端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并通过引导、激励和服务等举措,促进旅游各要素产业向集聚区汇集。同时,积极发展会议会展、体育赛事、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成功争取了第五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全国门球赛、全国地掷球赛、全国气排球赛、江西省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等重大赛事在婺源举行。目前,该县总投资8亿元的耐克体育公园项目正加快建设进度,将争取更多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在婺源举行。

迎接高铁时代,凝心聚力提升服务

  今年6月,途经婺源的京福高铁将正式通车,婺源迎来“高铁时代”。该县充分认识到,不是有了高铁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高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客流量的同时,其产生的“同城效应”也能将客流量最快“吸走”。为此,婺源提谋划,围绕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下次还想来”的目标,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务求在旅

游市场客源竞争中占据优势。

  近年来,婺源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大提升,破解游客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针对造成拥堵的三个主要环节,对症下药:实施了三个主要高速公路出口ETC改造和婺北高速连接线拓宽工程,解决因发卡收费和道路狭窄造成的高速公路出口拥堵;投入1.5亿元建成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两条旅游公路,打通了东北旅游环线,对江湾、李坑、江岭等景区的进出通道和停车场进行改扩建,缓解热门景区关键交通节点的拥堵;实施总投资7.2亿元的城市外环线项目,减少了进入城区的车流量,取消县城文公路、天佑路两条主干道上的路面停车位,拿出黄金地段改造和新建停车场9座,新增停车位多个,缓解了因车流量大和路面停车造成的城区主干道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围绕让游客及时通达全县各景区的目标,整合城乡客运资源,扎实推进城乡旅游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努力构建更加便捷的城乡旅游交通运输体系。

  在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的同时,婺源大力提升景区品位和综合服务水平,让游客“留得住、下次还想来”。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力度。眼下,加快推进江湾梨园新区开发建设,打造高品位休闲旅游小镇;做好大鄣山景区创5A工作,全面优化景区软硬件条件;按照5A级景区标准推

进沱川旅游综合开发工作,打造一批留得住游客的高品位旅游景区。同时,巩固和提升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宾馆、旅行社创星级工作,力争年全县五星级旅游饭店达5家以上,四星级饭店达10家以上;加强涉旅队伍建设,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加强宾馆房价、旅游商品销售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损害游客利益行为,维护婺源旅游良好形象。此前,在国家旅游局开展的景区满意度调查中,婺源得分81.37,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婺源还借助“高铁时代”东风,在京福高铁婺源沿线、婺源火车站、城乡主干道以及将来开通的旅游公交和首都机场航站楼上投放“建设一个最美、打造两个第一”形象宣传广告,让“中国最美乡村”品牌“贴着铁皮飞”,让时速多公里的高铁快速地将“美丽乡村、梦里老家”传递到沿线各个城市。同时,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启动智慧导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电子门票、移动支付等系统建设,实现旅游交通信息与各旅游企业联网,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温馨而便捷的智慧旅游优质服务。

《江南都市报》上饶记者站

新闻-

新浪微博:

江南上饶新闻

上饶都市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nandushia.com/dsbyx/11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